2007-05期●专稿●

孟良崮战役的决策和奇招

作者:夏继诚

      19475月举行的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的“王牌军”、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对改变华东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笔者根据查阅到的大量档案史料和采访陈毅、粟裕身边工作人员,现将孟良崮战役的决策过程和奇妙战法,简要介绍如下:

      莱芜战役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调集了三个兵团,对集结于沂蒙山区的我华东野战军,从南、西、西北方向,形成弧形攻势“跟踪进剿”。国民党报纸吹嘘:“雄师北指,气吞沂蒙。”

    当时国民党三个兵团总兵力约25.5万人。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率8个整编师由临沂向北,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率4个整编师由泰安向东,第三兵团司令欧震率6个整编师由泗水向东北,向华野杀奔而来,矛头直指华野指挥部坦埠。

      敌人兵力多,装备好,怎么办?

      陈毅、粟裕决定创造战机,集中兵力,打敌一路,务求全歼,逐步改变战局。4月初,粟裕率前线指挥所秘密进驻沂水县坦埠,不久后又移至西王庄,陈毅也随后抵达。他们制订了多种歼敌方案,并指挥部队采取“耍龙灯”战术,以吸引、调动、疲惫、迷惑敌人,然后打其孤立突出的一部。

      5月11晚,我技术侦察部门截获并破译了汤恩伯限令整编七十四师于12日攻占坦埠的电报。粟裕当即查看地图,整整沉思了半个小时,辩证地分析了敌我兵力之强弱和战场条件,最后决心采用“猛虎掏心”的战法,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改变传统的“避强击弱”的战法,变为先打最强之敌,以收出敌不意,攻其无备之效。此方案是一着妙棋,是奇招,虽有风险,但有取胜把握。

      粟裕向陈毅汇报后,陈毅当即同意,说:“好!我们就要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陈、粟决定,以叶飞的一纵、陶勇的四纵、王必成的六纵、王建安的八纵、许世友的九纵担任主攻,以第二、三、七、十等4个纵队阻击援敌,包围并歼灭七十四师。

      孟良崮战役于513日黄昏发起。粟裕到最前线指挥作战,指挥所就设在孟良崮山下的“老君洞”(战后改名为将军洞),在这里可以用望远镜直接观察战场情况。一、四、八、九纵队依令猛插猛打,楔入了七十四师与左翼黄百韬二十五师、右翼李天霞八十三师之间仅隔五、六里的空隙,硬是切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早就隐蔽在鲁南的王必成六纵,以2天时间行军240里的速度,飞兵天降,突然攻占了垛庄,切断了敌七十四师的后退之路。至此,华野对张灵甫已形成了五打一的绝对优势。

      仅仅几天前,张灵甫从垛庄出发时,情报人员向他报告“周围百里无共匪”,他就放心地北上了。垛庄一失,张灵甫大梦初醒,才判断出华野是要合围吃掉他。但此时他尚自恃手里有近3万精锐,底气十足,发电报给蒋介石、汤恩伯,提出采取“磨心战术”,即以他的七十四师为“磨心”,坚守孟良崮,吸引住华野主力并向外攻击,中心开花;要求国民党各路援军迅速前进,包围华野主力,内外夹击,进行“聚歼”。

      蒋介石采纳了张灵甫的建议,并派陈诚和白崇禧飞抵临沂坐镇指挥。

      于是,在以孟良崮为中心的小小沂蒙山区,山上是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周围是华东野战军的5个主力纵队,外围则是从各地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十几个军和整编师,以及华野进行阻击的4个纵队。几十万部队扭打在一起,队形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围和反包围,形成了战争史上恢宏壮观的一道奇特风景。   

  当时,如果华野不能在最短时间彻底歼灭七十四师,或战局出现僵持状态,则后果不堪设想。审时度势的陈、粟果断地下令于515日发起总攻,经一天激战,于16日下午全歼七十四师,击毙张灵甫,创造了中外战例中的经典。此时,敌方最近的援军离七十四师只有5公里,炮声相闻,但难越雷池。其余8个整编师(军)最多也只有一、二天路程。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牌军”灰飞烟灭,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