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领跑全国农业综合开发
现代农业是啥样的?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视察南通常乐镇国家农业现代示范项目区时,看到这里农田园林化、设施工厂化、种养科学化、农舍别墅化,特别是听说那占地20亩的蝴蝶兰培育大棚,每亩产出可达100万元时,他激动地说,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这就是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近年来,在南通的郊县,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成批涌现,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南通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南临长江,东滨黄海。现辖海门、启东、通州、如东、如皋、海安6县。南通市区包括崇川区、港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000平方公里,人口780万。
南通农村是江苏最早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组建的红十四军就战斗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苏中四分区波澜壮阔的“反清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也发生在这里。南通农民倾其所有奉献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直至上世纪末,南通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面貌依旧,生产条件、种养技术落后,不少农民还很贫穷,与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形成强烈反差。怎样帮助老区根本改变面貌,让革命的功臣、我们的父老乡亲快点富起来?一些新四军老战士、离休老干部和南通农业综合开发战线的同志为之焦虑,为之奔走,为之疾呼……他们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机遇,把争取项目、建好项目作为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改变老区面貌、致富百万乡亲的有效途径,陆续争取到国家和省、市财政投资,吸纳了大量民资、外资,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和专项科技示范项目。仅2003年开始实施第六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全市就完成投资4.7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3亿元,共完成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50万亩,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22个,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多个。在去年进行的第六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考评中,南通市得分列全国第一。国家验收组称赞道:“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开发工作,看了全国那么多地方,像南通搞得这样好的还不多……南通的经验要向全国推广。”由于高点定位、高标准建设,这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均成为现代农业实验区、示范区,产生了一带十、十带百的辐射效应,大大提升了全市农业水平。全市高收益农田面积总量和占比,农产品、水产品出口总量,在全省持续领先,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不入园中,怎知春色如许。”最近,笔者特地到南通郊县的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观赏了一番,种种现代田园风光令人为之陶醉,沿线所见所闻让人眼界大开。
“七化”标准农田 一望无际
看农先看田。汽车在如皋搬经镇的田间水泥路上行驶,从车窗往外看,只见一块块大小一样的长方形农田酷似绿色的、金黄色的地毯铺向天际,从庄稼茁壮的长势可见土壤的肥沃。“地毯”两旁,是望不到尽头的浇铸的防渗渠,渠与路之间则是一排刚刚返青的树木,显示一片田园景观。
“如今我们全镇8万多亩耕地,全部实现了道路硬质化、渠道防渗化、农田方整化、绿化园林化、河道洁净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成了高效农业基地。”镇党委书记刘向阳自豪地说。你能想象吗?原来这里是典型的高沙土地貌,土地龟背驼,废沟呆塘多,晴天沙尘扬,雨天水汪汪。土壤沙、漏、板、瘦,只能种些小杂粮,每亩年产值不足千元,农民温饱都有问题。自从搬经镇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以来,先后拿到国家投资资金1亿多元,分期对所有农田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平整、培肥,治理了所有废沟呆塘,新增耕地上千亩,同时全面规划兴建了高标准的主干道、机耕路、防渗渠、绿化带、配套灌排设施,彻底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现在,8万多亩耕地全部可种水稻及各种高效作物,已建成5个省级以上高效农业园区,形成了出口鲜切菊、蔬菜、果树花木三大高效农业板块,蔬菜亩收入达3-5千元,鲜切菊亩收入最高的达到20万元。全镇农民年收入从项目实施前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6802元。
海安县的万亩连片标准化桑园则是另一番壮观景象。站在田间水泥路上极目四望,农田里全都是一样高矮、修剪齐整的胡桑树,一片连着一片;防渗渠、排水沟就像主动脉和大血管似的均匀分布……
海安县农发局局长吴世林告诉我们,栽桑养蚕是海安县的传统产业。2003年以来,他们申报了标准化桑园建设项目,先后在城东镇葛桥村、大公镇群益村、海安镇新丰村扶持建设了高产桑园示范基地,推行桑园连片种植、粮桑分开、水旱分开、控排控灌,并积极推广新品种。项目建成后,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辐射带动了全县优质高产桑园的建设。全县现已建成万亩标准化桑园基地两个,千亩桑园丰产方20个,百亩连片桑园示范方30个,桑园面积共18万亩,年产蚕茧2万多吨,连续4年是全国第一产茧大县。
像如皋、海安这样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把中低产田改造成大规模的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的项目,在南通农村还有很多。例如:如东县的75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如皋市的18万亩花木基地,海门市德胜镇、正余镇、东灶镇的万亩蔬菜种植园区等等。据统计,南通自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域以来,共改造中低产田194.09万亩,围垦滩涂6万多亩,开垦宜农荒地13.67万亩,全部建成优势农产品基地,并在节水和环保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条产业巨龙 致富万家
近年来,南通有大宗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且占有较大的份额。如“鑫缘牌”真丝绸、白厂丝、蚕丝被,海安的禽蛋,如皋的花木盆景、长寿食品、PIC猪肉、黄鸡,海门的无公害瓜果蔬菜、无公害肉鸡,如东的优质大米、海产品……这标志着南通已形成了优质稻米、特色蔬菜、地方特色畜禽、海水产品、花卉苗木、桑蚕茧这六条连接国内外市场和百万农户的产业巨龙。
我们先去了解一下桑蚕茧这条巨龙。海安县的鑫缘茧丝绸集团是这条巨龙的龙头,是全国首批、也是国内茧丝绸行业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企业,负有带动全县11.4万户蚕农富起来的重任。因此,在鑫缘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县农发局都曾积极为其申报项目,以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为解决集团“好茧不能出好丝”的问题,农发局帮助申报了“现代化鲜茧烘干项目”,集团得到国家612万多元支持,进口了12条生产线的一流烘干设备,淘汰了人工、原始的初加工工艺,使鑫缘牌白厂丝成为“中国名牌”。为解决其“好丝不能出好绸”的问题,农发局又帮助申报了“剑杆织机织造项目”,集团得到国家1520万多元支持,进口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高档丝绸的剑杆织机48台,使鑫缘牌真丝绸也成为“中国名牌”。为帮助集团将下脚茧、蚕蛹、蚕沙等大量废物变宝,农发局又帮助其成功申报了“蚕茧综合利用项目”,集团获得国家1295万多元支持,形成了生产蚕丝被、高级绢丝、蛋白粉、蚕蛹油、亚麻酸等高档产品的能力。目前,鑫缘集团已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14亿多元、自营出口4341万美元的“中国大型工业企业”、“中国丝绸行业十强企业”,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数量均居国内同行之首。2006年,全县养蚕达到60.3万张,生产收烘蚕茧2.17万吨(约占全国的1/28),蚕农售茧收入6.95亿元,多数蚕农售茧收入超万元。
再去看看花卉苗木这条巨龙。我们走进这条巨龙的龙头——如皋市花木大世界有限公司的交易市场,它集花木盆景交易、科研培训、园林设计、休闲娱乐、旅游观光、花木租赁于一体,设有商贸、盆景、苗木、大树、散户五大功能区域共1080个摊位,建有包括门户网站、局域网的现代信息交易平台,可直接发布国内外市场需求信息和本市场供给信息。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业主纷纷入市进行交易,运送花木的车辆进进出出,穿梭不息,年成交额突破15亿元,现已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个市场带动了如皋18万亩花木基地的建设和5万多农户的生产。如城镇顾庄村去年花木销售收入达1.5亿元,人均收入超万元。村民张金荣家种12亩花木,仅存量就有600多万元。
像海安鑫缘、如皋市花木大世界这样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南通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先后扶持过83个。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两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六条连接国内外市场和百万农户的产业巨龙,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全市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数百农科成果 落地开花
在南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听说每亩产值达万元的可多了,也有一些达数万的,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又是靠了什么神奇的力量?为此,我们走访了海门常乐镇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区。
在这里,我们看到设计奇特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大楼,里面配备整套先进的教育培训设施;数千平方米的玻璃培育厅,活动的盆花架,全套的控温设施,艳丽的蝴蝶兰盆花、美国葡萄、东方杉;在一个个钢架温控大棚里,建有滴、喷灌设施,放着养蜜蜂的蜂箱,装着防虫网;园区内还建有农情信息平台、局域网,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解决养禽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机肥料加工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快速、大幅度提高的关键。我们建设这个项目就是要将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武装农民。”海门农发局副局长周新忠解说道。这个项目区在科技应用和推广上共投资781.5万多元,建了优质瓜蔬新品种工厂化育苗与新品种示范基地、优质苗木繁育基地、优质鸡保种选育繁殖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服务设施。与以农学见长的扬州大学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扬州大学共派出农学各专业的30多名骨干专家,负责技术指导、示范、服务、培训等工作。先后从美国、日本、韩国、中科院蔬菜所引进推广23个新品种、18项新技术。举办各类培训班20多期,编写和印发各种培训资料2万多册,培训农民17000多人次。有30多名本地农技人员受到系统培训,培养了一支“永久”牌农技服务队伍。目前,区内瓜蔬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新技术、新措施应用率达到95%,应用农业科技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在区内培育村800亩优质草莓大棚参观时,我们与一位摘满一篮子草莓送出大棚的大嫂聊了起来。她叫李亚英,他们夫妇种了14个大棚(7亩地)的草莓。交谈中,发现她对草莓的品种,滴灌、控湿、保温、授粉、防病害等新技术均熟知。去年1-5月,她家14个大棚所产的草莓卖得8万多元,每亩产值近12000元。她说这个亩产值是村里的一般水平,高的超过2万元。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仅是海门农业综合开发的着重点,也是整个南通农业综合开发的着力点。2003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在科技应用和推广上共投资66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国家级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和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以及一批设施种植园区、智能温室、优质地方家禽养殖和繁育基地、科技推广与培训中心等,项目区共引进新品种130多个,推广适用新技术70多项,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项目区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培养了一大批种田能手和经营能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的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启东市近海项目区近农村村民刘方,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培训,不仅掌握了优质西瓜种植技术,自己种植10多亩优质西瓜,还成为西瓜营销能手,年销售西瓜1000多吨,带动了周边3000多亩西瓜种植,在其组织下该村成立了近农果蔬协会,入会农户达3000多户。
一套开发机制 全国首创
在第五、第六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验收考评中,南通蝉联冠军。南通市农发局局长朱瑞琴认为,这主要是南通多年来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高度,看待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并用工业化、市场化、科学化的思路和方法,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说服力、吸引力很强的现代农业的实验区、示范区,以带动全市农业的改造、提升、现代化,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被国家验收组誉为“全国首创”的农业开发新机制,从而使南通能持续走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头。
如皋市率先破解了科技支撑脆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难题。于2004年首创科技委托制,即择优选中科研单位,与其签订科技委托合同,由科技委托单位自主组织科技应用和推广。科技依托单位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根据项目区具体要求整合相关方面的科技力量。2005年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成为依托单位,在九华和长江镇项目区每个村选择10个示范户,对示范户的人口、劳动力、种植品种、种植面积、收入等情况建立了专项档案,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了10个专题的应用性培训,集中培训科技示范户2082人次;同时采取驻点与跑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和科技咨询服务,成效十分明显。项目区主导良种覆盖率达90%,主推技术应用率达95%,当年平均每亩增加收入300多元。
各县(市)开发干部的创新实践,均及时地得到总结和在全市推行,并转化为《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示制要求》、《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办法》、《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招投标工作指导意见》《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运行管护工作意见》等规范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套新的开发机制,确保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长期又好又快地推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南通农业综合开发不正是南通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吗?这个火车头机制先进,动力十足,势头正劲,又面临最佳的大气候,它必将更有力地拉动南通农业这列车厢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