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期●·缅怀篇·●
不忘历史 抢救历史
作者:小毛
编者按:2007年在《忻元锡纪念文集》发行会上,忻元锡同志的女儿小毛作了发言。其中谈到“传承历史、抢救历史”的刻不容缓和紧迫性的问题,很动感情,也有针对性,应该引起重视。
父亲忻元锡去世后,我心里一直涌动着两股激流:一股是对父亲的追忆,另一股是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对发生在他们那一辈人身上的历史的迫切求索感。
记得有一次,我陪妈妈参加一个新四军老同志的聚会,有个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当看到新老干部之间的巨大的生活差距时,有时会发发牢骚,会产生不平、埋怨。我的解决办法是去烈士陵园走一走,那时就会想:成千上万的先烈,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长眠黄土,他们什么也没有享受过,什么胜利成果都没有得到过,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和他们相比,是享福的人啦!”对这位老同志的发言,我非常感动!也只有这些老同志、老共产党员才能有这样的襟怀!
是的,他们这一批老同志当年满腔激情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如今,虽然脸上已堆满岁月的阡陌,但仍然保有赤子之心。有的人跌宕一生,却无怨无悔;有的人战功彪炳,却淡泊自如。由此,我常想起爸爸坐“四人帮”的牢一周年时写的一首小诗:“革命道路曲折多,卅年征战走南北;铁窗底下度周年,白水代酒诗当歌!”这,就是让我感佩万分的革命者的理想和襟怀!
父亲去世后,涌动在我心里的第一股激流是渴望了解自己父亲的一生。说起来的确惭愧,我是直到60多岁才来了解自己的父亲。战争年月自己还小,谈不上了解;到父亲四五十岁的时候,他们正当壮年忙于工作,我们自己都忙于学习;到了“文化大革命”,父母又和我们子女渺无音讯地被分隔开了;再后来,父亲放出来了,子女又上山下乡,天南地北去了。孩子们每次探亲回家,和父亲都是惊鸿一瞥,谈得多的是什么时候可以恢复工作,什么时候可以正名平反。等打倒“四人帮”了,父亲就更忙了,拼命地工作,要把被“四人帮”夺去的时间抢回来……他似乎总是没有机会跟儿女聊聊党史、家史,唠唠自己的老战友、老同志,细述自己的人生。在他们这一代共产党员身上,肩负着民族与历史的重任,记录着中华民族闪光的一页历史。样样都可以等,但是抢救历史的事不可以再等了,作为年轻的一代就得抓紧点,该孝顺的孝顺,该了解的了解,也向老同志们呼吁,尽可能地向我们小辈多一些“话说当年”。
巴金说过“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看看老同志们绝大多数过去是、现在还是在“掏一把出来”,他们吃的是草,技出来的是奶、是血。他们手颤、眼花、耳聋,可是他们还在写,还在讲,把心里的、脑海里的东西“掏出来”留给后代,他们的品德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追溯历史,抢救历史,教育后代,传承火种,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似乎更显得其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