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期●老区采风●

公鸡坦村话今昔

作者:高照人 严德生



  公鸡坦地处皖南革命老区南陵县三里镇山泉村的一个山坳的小村庄。由于小山村的背后一座山岭,形如公鸡,故而得名叫公鸡坦村。
    然而,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却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1938年,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于5月中旬率领一、二团由岩寺出发,经泾县茂林,于5月26日到达南陵县三里镇公鸡坦。5月28日,陈毅在三里镇公鸡坦召开干部会议,作了题为《新的战斗条件和新的战斗任务》的重要报告。这一报告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皖南抗日军民前进的方向,似一把火炬,点燃了皖南军民的抗日烽火。
  从此,英勇不屈的皖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边踊跃参加新四军,投入到抗日斗争的前线;边积极组成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组织,配合新四军抗击日军的扫荡和进攻,和新四军在一起挖战壕、筑工事、固阵地,妇女和老人主动地为新四军抬担架,运弹药,送水、送饭到火线,男女老少齐参战,军民一心抗日寇……
  解放后,公鸡坦的村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当家做主站起来。可是,那年头由于“左”的路线干扰,结果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脱离,明明这山坳里土地浅、地质薄、日照短、冷浸重,却人为地搞一刀切,强行推行“双季稻”。结果,因山坳里气温低、冷浸重,寒露风来得早,种植的“双晚稻”,只收草不收稻。大多数村民过着“镰刀一上墙,两顿浪打浪”的温饱不济的穷日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种植有了自主权,调动了积极性。他们因地制宜,变过去一年双季为一年一季。加上精选良种、精施肥料、精心管理,亩产超千斤,一季超双季。大多数村民“镰刀上了墙,吃粮有保障”。从此,村民们走上了温饱之路!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以后,公鸡坦的村民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他们“靠山吃山”,垦荒造林,绿化荒山。他们起早摸晚,首先把自家门前屋后的荒山垦了起来,栽上了桃、李,柿子、板栗、油桐、漆树……形成了庭院经济。从此,村民们的庭院中春有桃,夏有李,秋有柿、栗,冬有桐、漆,一年四季,季季有花开、有果摘、有收获。一般村民一年庭院经济收入可在300~400元,多的村民一年经济收入可在千元以上呢!尝到了“靠山吃山”的甜头,垦荒造林更有了奔头。随后,村民们又把林业“三定”中划给自家的自留山、责任山垦了起来,栽上了杉树、檫树、毛竹等苗木。“十年树木”,如今,杉树成材,檫树成料,毛竹成林。一般村民家庭的每年木竹间伐收入可达千元,多的村民家庭每年木竹间伐收入可达2000~3000元!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建立,公鸡坦的村民们又走出山坳闯市场。他们接二连三地来到位于318国道边的三里街道上,利用山区丰富的木竹间伐材料和杂树杂料、小材小料的资源,租起了门面房,办起了木器、竹器加工店,把一件件木制品、竹器品,借助濒临国道的优势,源源不断地运往南陵、芜湖等县、市,销往大江南北。从此,村民们生活由温饱型迈步跨入了小康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