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期●特稿●

绍兴——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

作者:白桦

      “一叶乌篷,漂过二千五百年的沧桑;百转河渠,流动大禹治水的英名;几代文豪,传扬着古越文化的精致肌理;黄酒社戏,演绎着寻常巷陌的风俗百态。绍兴,因深厚的底蕴,催生了新的经济步伐,历史的精神,振兴了新的文化结构,使充满韵味的水城显示了勃发的生机。”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如是评价绍兴。的确,绍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年来,已被评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放城市、中国品牌之都等荣誉和桂冠,经济总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8位,浙江省第3位,人均GDP4000美元。

  绍兴人杰地灵。古时的大禹治水,勾践的卧薪尝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谢安的东山再起,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陆游的诗句“柳暗花明又一村”,均给华夏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三烈”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学巨匠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和著名学者范文澜、马寅初、竺可桢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盛赞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文化底蕴深厚,十分适合旅游业的发展。为此,绍兴在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的进程中,加大了旅游产业的开发,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十五”期间,全市入境游客、外汇收入、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0%24%14%14%2006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8.0282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808.18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8.80%20.32%;实现旅游外汇8889.26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40.08亿元,分别增长33.09%26.68%,旅游业已经成为绍兴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绍兴在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过程中,着重实施了旅游精品战略,悉心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精品。

依托古城保护打造城市旅游精品

  绍兴古城历经2500年城址未变,格局依旧,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近年来,绍兴市抓住古城保护和旧城改造的历史性机遇,整合城建、文物、水利、宗教、旅游等资源和力量,将8.3平方公里的古城作为一座景观城市整体规划、保护、建设。绍兴既不追求原封不动的保留,也不搞脱胎换骨的改造,突出人文美、水乡情,重在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重在古城风貌的维护与协调。先后实施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把近200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按规划有步骤予以实施,凸现江南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石板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实施“显山露水”工程,重现府山、塔山、蕺山等城内“三山”的靓姿;实施街景立面整治工程,实现居民住宅小区、城市主要道路和历史街区风貌的有机统一;实施城区环境绿化工程,新建大小公园10多个,绿化广场3个,绿化带10余条。经过几年的保护和改造,古城内三山(府山、塔山、蕺山)、五区(书圣故里、仓桥直街、鲁迅故里、八字桥和西小路)和众多水系融为一体,历史街区、水系河道、名人故居和文物古迹既是独立可游的旅游产品,又是绍兴城市特色旅游精品的有机功能区块。“城是一个景,景即一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绍兴古城正在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独具江南风情的大景观,初步实现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历史性跨越。如今的绍兴古城,古韵流淌,古风浓郁,到处可以看到游客漫步街头,观光游览。

  依托水城保护打造水城旅游精品

  水是绍兴之魂。绍兴因水而成,因水而兴,因水而绵延不绝。绍兴优美的风光、富饶的物产、独特的风情、深厚的文化,得益于充满灵性之水。历史上,越王勾践兴建富中大塘、山阴故水道,东汉马臻修筑鉴湖,明代汤绍恩建三江闸,为绍兴成为著名江南水城奠定了基础。1999年开始,绍兴市启动了集防洪、环保、城建、旅游、文化建设于一体的环城河整治工程,总投入超过12亿元。经过3年努力,全长12公里的环城河犹如一条翡翠项链镶嵌在古越大地上。两岸粉墙黛瓦,圆门曲径,花树掩映,尽显江南水城风情。2002年,又对古运河绍兴段进行全面水环境整治,其中一期工程全长4.5公里。按照“天人合一”、“古今同源”理念,将历史、文化、生态融于一体。同时开工的还有全长37公里的大环河。2005年按照打造休闲旅游中心、生态调节中心的目标,又开始规划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的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并于去年“五一”前一期开园。2005年下半年,绍兴市着手编制《绍兴中心城区水上旅游规划》,计划以古城为中心,三圆托水城,八线连四方,建设景点,规划游线,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江南水城。如今,“水绕城走、城依水建”的水城格局日臻完美,一座“漂在水面上的城市”已初露端倪,犹如芙蓉款款出水。

  依托项目建设打造景区旅游精品

  近年来,绍兴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合力,着力打造景区旅游精品。

  从鲁迅故居到鲁迅故里。将原先仅为鲁迅路都昌坊口的一小段路、一小部分建筑拓展成投资5亿多元,由鲁迅故居、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绍兴民俗风情园以及周家新台门、长庆寺、土谷祠、静修庵、恒济当铺、咸亨酒店等组成的足以全面解读鲁迅的立体场景,成为绍兴的“镇城之宝”。

  从柯岩到鲁镇再到大香林。由原先一柱云骨、一尊石佛、一汪水田发展到如今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由柯岩、鉴湖、鲁镇和大香林四大景区组成,成为江南有名的集观光、休闲和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从西施殿到西施故里。由原先占地21000平方米,碑廊、苎萝亭、西施长廊、西施资料陈列室等建筑景观组成,以反映西施一生主要事迹为主要功能的西施殿,发展到如今占地150亩(一期),投资7亿元,凸现“美的文章”之主题,集纪念、休闲、商贸于一体的旅游大景区,探索了一条文化与历史、传说与现实、美学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发展之路。

  从大佛寺到大佛寺风景名胜区。由原先一尊大佛、数间寺庙,发展到如今总面积25.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区、十里潜溪景区、南岩寺景区和影视拍摄基地等组成的大型旅游景区,佛寺、文物、旅游三方合作,走出了一条山水文化吸引影视市场,影视文化推进旅游产业的成功之道。

  从大禹陵到会稽山景区。由原先用于纪念、祭祀大禹的禹庙、禹祠、禹陵等,发展到如今总面积5平方公里,以大禹陵、百鸟乐园、炉峰禅寺为核心景点,探索了一条以山水、民俗、宗教、旅游以及守陵村落等古越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发展之路。

  继续加快市区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是鲁迅故里(二期)——咸亨新天地、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休闲中心、镜湖城市湿地公园、越王城、黄酒城(二期)等,使市区真正成为全市旅游的龙头和集散中心。

  依托文化底蕴和丰富节会打造文化、节会旅游精品

  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举办旅游节会是激发人们注意力、吸引游客眼球的有效载体。近年来,绍兴市依托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着力办好传统节会,使之成为推动绍兴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节会已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如“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年年有民祭”的祭祀大禹典礼,已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2007年公祭大禹陵已经升格为“国祭”;绍兴兰亭书法节,以其丰富的内容、规范的程序、广泛的参与和特殊的地位,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形象。类似的还有鲁迅文化艺术节、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诸暨五泄观瀑节、新昌旅游节、绍兴县鉴湖金秋旅游节、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等。绍兴还努力将文化与经贸互动、同荣、共赢,多次成功举办中国绍兴黄酒节、嵊州越剧领带节、中国纺织博览会、大唐袜业博览会、上虞伞业博览会等。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把市(县)旅游景区、休闲设施、旅游饭店、购物场所、演艺剧场等串联起来,共同营销,推向市场。

  近年来,绍兴市积极挖掘绍兴文化资源,全面推进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大禹和鲁迅为代表的名人旅游文化,以越都城为代表的古越旅游文化,以绍兴黄酒为代表的物产旅游文化,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旅游文化,以柯岩、五泄和穿岩十九峰为代表的山水旅游文化,以乌篷船、乌干菜、乌毡帽为代表的民俗旅游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剧旅游文化,以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旅游文化等等。对这些特色文化资源,绍兴人或学术研讨、或出版书籍、或举办节会、或配套设施、或修缮保护,让其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辅佐旅游,熏陶游客。游客在绍兴,无论是参观景区,参加节会,还是徜徉街头,品尝特产,都能深切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核;无论是鲁学研修游、书圣寻踪游、水乡风情游、名城访古游、越女风采游、名人故居游、城河赏夜游、古城古镇游、文化寻踪游、西施故里游、越剧寻根游、虞山舜水游、影视文化游,还是与周边城市一起推出的“佛教之旅”、“唐诗之路”、“活力浙东南”、“新天仙配”等旅游产品,也都凸现文化主题。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扩展,绍兴不仅在观光产业、餐饮业、旅游业有很大的突破,也全面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6年绍兴年产各类布料22亿多米,占全国总量的1/6;年产领带3.5亿条,占全国总量的80%;年产袜子80亿双,全世界人均一双多。绍兴的中国轻纺城雄居亚洲面料交易市场之冠,年销售额超过250亿元。绍兴还是建筑之乡,2006年建筑业年产值758亿元,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魅力城市绍兴,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将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