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白英魂耀千秋

——谒杨靖宇烈士陵园

作者:陈淀国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烈士陵园,坐落在地处长白山区的边城通化市郊浑江东岸树林葱茏的山岗上。前不久,我刚刚看过历史巨片《杨靖宇将军》,怀着无比敬仰、崇敬的心情,专程前来拜谒杨靖宇烈士陵园。沿着蜿蜒的环山夹道,我拾级而上,来到庄严肃穆的陵园门前,只见钢筋拱形门梁上方“靖宇烈园”四个遒劲大字,映入眼帘,不远处便是苍松翠柏、鲜花碧草簇拥着的杨靖宇全身铜像。
  陵园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古典式琉璃瓦建筑,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靖宇烈园于1954年动工,历经三载,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一年四季,尤其是清明时节,前来悼念、扫墓的人络绎不绝。通过参观真实感人的文献、照片、实物等大量珍贵文物,使人们形象、深刻地了解到,这位杰出的伟大英雄和他率领的抗日联军战士,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同日寇进行了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大大激励了东北人民抗日救亡的信念,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迈进宽敞的灵堂,在大厅最为显眼的位置,安放着杨靖宇的半身塑像,上方正中悬挂着朱德委员长的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1958年2月23日,在英雄壮烈牺牲18个春秋后,在这里举行了公祭安葬大会,将杨靖宇将军的遗首、遗骨合葬于白丁香棺木中。我国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以及朝鲜人民领导人金日成,分别送了花圈。
  站在杨靖宇将军威武英俊的塑像前,一股由衷思念、敬仰之情滚滚而来,不由深深鞠上一躬,并默读起基座正面镌刻着的先烈简历。
  “杨靖宇同志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和刘店秋收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鄂豫皖别动大队,任大队长。并在开封、洛阳等白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担任豫南特委书记等职。”
  “1929年春由中共中央派来东北,历任东北反日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代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等职。1933年初,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同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初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同年9月任中共南满特委书记,1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5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初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
  “1940年2月23日在濛江县保安村(现吉林省靖宇县靖宇人民公社)对敌作战中壮烈殉国,时年三十五岁。”
  在那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的频繁袭击,而且在给养十分匮乏的条件下,还得经受东北高寒山区严冬的考验。他们在朔风刺骨,积雪齐腰,零下40℃“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忍受饥苦,坚持战斗在荒山野岭、林海雪原中。但他们始终充满胜利的希望,正如当时一首歌谣所描绘的那样:
  天大的屋,地大的炕,盖天铺地,处处都是大营房。
  火是生命,林是家乡,取之不尽,山菜野兽是食粮。
  就这样,身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的杨靖宇,在长白山这一带整整坚持了七个春秋,鼎盛时所率部队达6000余人,成为几支武装力量的主力。
  1939年严冬,依然是冰封雪裹,依然是缺衣少食,在日寇一次次疯狂“讨伐”中,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与政治委员魏拯民等率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转战于濛江一带。杨靖宇率小分队以无比惊人的革命毅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与敌人连续周旋了整整5个昼夜,最后寡不敌众,被包围在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杨靖宇壮烈牺牲。灭绝人性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令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位抗日联军“大将军”的胃里,除了枯草、树皮和棉絮,竟然见不到一粒粮食!
  在日军随军记者撰写的《军中日记》中,对此有段如实的报道:杀害杨靖宇的凶手之一井佐木谷,当时无论如何不敢相信眼前的死者就是威名显赫的“杨将军”,当得知确实如此后,不但没有一点快乐感,反倒不由自主地痛哭起来。而杀害将军的另一凶手、伪通化省警务厅长谷隆一郎也感到十分困惑,对杨靖宇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且断粮十数日的条件下,不但能神奇地生存下来,而且始终进行着顽强抵抗感到百思不解乃至“默默无语”,“一天之内,苍老了许多”。就是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且尚有良知的日本人,此后开始研究起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随着情况不断深入内心受到的谴责与折磨也愈重,难以自拔,最后竟然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剖腹自杀。在他留下的遗嘱中道出了心声: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杨靖宇壮烈牺牲后,党组织曾通过多个渠道,极力寻找他的遗首,但一直没有着落。经过漫长的8个春秋,直到1948年9月初,哈尔滨道外普罗医院一位大学毕业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他在伪满洲国新京医科大学上课时,曾在解剖室看见两个酒精坛子装着两个人头标本,经确认年长些的正是党组织千方百计寻找的杨将军。为此,党组织派专人暗中保护,长春解放的第二天,便由地下小组护送到松江军区前线指挥部;又由陈光司令员率数名官兵,亲自陪运至哈尔滨;经医学专家技术处理,后于12月25日,正式迎入东北烈士纪念馆保存。1957年,先烈遗首在庄严肃穆的迎送仪式中,移到通化。同年8月,杨靖宇同志安葬委员会前往当时的濛江县,起运烈士遗体,最后于1958年2月23日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纪念日时,在这里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青山有幸埋忠骨,长白英雄耀千秋,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同志,永远长眠在祖国东北这块光荣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