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期●缅怀篇●

老战士张夕淑与“忠烈碑”

作者:张起明




山东省荣成市港西镇北港西村成大路北侧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块用洁白的汉白玉镌刻成的忠烈碑。碑上醒目地刻着本村在革命战争中为国捐躯的44名烈士的英名。这座忠烈碑是由解放战争时期从北港西村参军、现住在浙江省瑞安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的张夕淑老人捐资修建的。

1946年蒋介石挑起了内战,张夕淑与同村的许多热血青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这年他只有16岁,被编入胶东东海独立二团当战士,经过短时军训三个月就参加威海保卫战,从此时起,他从胶东打到鲁南,从济南打到淮海,一直打到京(南京)沪杭,参加的大小战役战斗有一百余次,亲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1982年,胸前挂满了各种军功章的张夕淑老人从某部船队政委的岗位上离休了,组织上在瑞安军休所为他安了家。一次,他回老家探亲时从乡亲们的交谈中得知,当年全村共有120多人参军,其中有44名牺牲在战场上时,激起了他对烈士们的深切思念。他想,战争年代他们英勇善战、前仆后继,今天的人们还记得他们,但如果再过几十年,村里的后生们还能记得这些英烈们吗?这时战场上的一幕幕,不断地出现在他的眼前,在威海、在淮海,在江南的战场上,当日夜相处的战友倒在敌人的枪口下,那种悲痛心情是无以言表的。而几十年过去了,老家的44名烈士还散埋在各山头,没有一座纪念碑。他萌发了要在家乡建造一座忠烈碑和烈士陵园的设想。

十几天后,张老带着为老家修建忠烈碑的想法回到了瑞安,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老伴李凤桂,老伴非常支持这一设想。从此时起全家省吃俭用,张夕淑开始不吸烟、不喝酒,穿着旧军服,把自己的伤残金和政府发给的荣誉金全部节省下来。

2009年9月,张夕淑怀揣两万多元,回到老家北港西村,着手筹建“忠烈碑”事宜。刚到老家的第二天,他就召集几位在乡的老战友商议“忠烈碑”的选址和用工等问题,接着又到荣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搜集烈士名单,筛选碑样,撰写碑文,每件事他都亲力而为。这对一位年近八旬又在战争年代多处负伤的老人来说并非易事。一天夜里,天下着小雨,老人为选碑址一事要和当地政府商讨,他不顾别人劝阻,冒雨蹒跚而去,结果在返回的路上,一头栽倒水沟里,碰得头破血流。他包扎好伤口,第二天又跛着脚东奔西跑起来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块重达1.5吨的汉白玉“忠烈碑”在北港西村村北的公路北侧高高矗立,诉说着这里曾有44名先烈,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揭碑仪式举行时,港西镇党委、政府的机关干部、中小学校的师生都来参加。张夕淑老泪纵横,深深地向“忠烈碑”三鞠躬,然后深情地说:“英烈们,你们安息吧!你们为革命而死,重如泰山,人们永远记住你们。”

第二年清明节前,张夕淑老人又从瑞安寄来了5000元钱和一首抒怀诗,托咐村里继续对“忠烈碑”周边进行绿化。

以后十几年,张夕淑都要在清明节前从瑞安寄来钱物,为“忠烈碑”挂红、敬献花圈。

目前,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港西“忠烈碑”由上级出资按原样迁往该村西北皂埠岗南坡,并修建了台阶,显得更加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