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是有灵魂的。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爱书,都应有一个哪怕最简易的书架,让四处堆积、杂乱无章的书籍,有一个立足之地,体面地存在于自己的面前。这是对书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对人类精神遗产的尊重。
小时候,在乡下生活,邻居赵大叔家的两个儿子,学习刻苦,嗜书如命。每回到他家里玩,一踏进屋子,浓浓的书香扑面来。顽皮的我,竟情不自禁地收敛了玩性,自觉保持了庄重,循香移步,很自然地来到窗前那个梧桐木简易书架前,驻足良久。直到现在,那个书架的形象还印在我的脑子里:高约一米八,长约一米二,上下共五层,每一层都站满了高高矮矮、厚厚薄薄的书。那些书,有的新,有的旧,有的半新半旧,大多包了书皮,书脊上用毛笔写着书名,被赵大叔码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多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重点大学,并出国深造,这与赵大叔营造的满屋书香不无关系。
因之,我多年来时常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看一个家庭有没有文化气息的重要标志,是要看这个家庭有没有藏书。有了藏书还不够,还须有一个书架,哪怕是用砖头垒起来的格子,都会折射出这个家庭的韵味,即使这个家庭困难重重,照样蓬荜生辉。
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有不少“伪读书者”,他们住着大房子,有专门的书房,有富丽堂皇的书架,书架上,满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史籍。然而,他们并非真心爱书,而是将书作为装点门面的“饰品”。因之,他们的书架是被用以装饰的。尽管,他们的书架制作精致、价格不菲,也没有任何温度可言,那是一副“死书架”。
那么,如何赋予书架以灵魂呢?读书。
书架上的书,若一本都没有读过,或者说对于书里的内容知之甚少、甚浅,那么,书便成了摆设,书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了灵魂。
我曾到过一位并不富裕却酷爱读书的友人家里,他有两个并不豪华的书架,书架上的书,不论装帧还是价格,都很普通。他根据书的类别给书编号、贴标签,整座书架,一下子光灿灿了,成为狭窄的居室里最动人的风景。
这位友人书读得很认真,很精细,他将书中的错别字句、错误标点、错误语法等用红笔一一标出,读完之后,又写了自己的读后感,夹于书内。这样的书放到书架上,就很有意义,因为,书里浸润着读书人的心血、真情、挚爱。
更让我惊诧的是,这位友人的书架,不沾一丝灰尘。他只要有时间,就拿着擦布,围着书架,擦来擦去,不但将书架两侧的支杆擦得一尘不染,而且将那些已经读完的书,擦拭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他不愧是一位真正的爱书之人啊!
书无魂,书架亦无魂,只因未遇有缘人。只有归了真正爱书之人,书架才有了魂,有了情,有了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