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最近我在看《周恩来传》,其中提到1938年4月发生的张国焘叛逃事件,告诫大家要以此为鉴戒。我对这一事件的历史情况不大了解,烦请作一介绍。
读者薛训
薛训读者:
据有关史料,对当年发生的这一事件的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1938年4月,国民党在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的黄帝陵举行祭奠,张国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身份于4月4日到达中部县参加祭奠活动。祭奠结束后,张国焘又与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蒋鼎文一起游览了黄陵,当晚住在中部县。5日,张国焘让秘书和警卫员先回延安,自己则乘坐蒋的专车去了西安,住进国民党的西京招待所,并与国民党高级官员进行频繁的接触。7日,他不顾林伯渠的劝告,乘上了胡宗南为他准备的专车直奔武汉。中共中央致电在武汉工作的周恩来等,要他们寻找张国焘促其觉悟,回党工作。周恩来立刻派人到汉口车站守候。11日,张国焘到达汉口。12日,毛泽东致电张国焘:“希早日归来,不胜祈盼。”11日至16日,周恩来和长江局其他领导人多次到张住的大华饭店,耐心细致地对其反复进行批评和规劝,并让他住到八路军办事处,等待党中央的指示。但张毫无悔改之意,却到武昌见了蒋介石。为了做到仁至义尽,4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等根据中央的指示,与张国焘进行了严肃的谈话,正式向他提出三点办法:一、改正错误,回党工作(这是我们最希望的);二、向党请假,暂时休息一时期;三、自动声明脱离党,党宣布开除他的党籍。谈话后不到一小时,张国焘就逃离八路军办事处,并留信说:“已决定采取第三条办法。”当晚,张在国民党特务的保护下,在太平洋饭店与国民党特务机关接上了头,以书面形式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公开投靠国民党。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次日又向全党发出《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党内报告大纲》,分析了张国焘脱党的原因,一是他的机会主义的最后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他受到外界的影响。要求全党从这一事件中得到教益,进一步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周恩来在长江局机关全体党员大会上讲话,对党员进行革命气节教育,他指出张国焘不思悔改,同党同革命闹对立,搞分裂,直至公开叛党,告诫大家要以此事为鉴戒。1938年5月7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讲话中指出张国焘一贯是两面派,这次叛党是被资产阶级引诱,要求全党把这件事作为教训:“每个共产党员应该不像他那样,半途放下旗帜,要坚定政治方向,牺牲一切而奋斗到底,反对开小差。”同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鉴于张国焘严重地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经验证明:有些破坏纪律的人,是由于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党的纪律;有些明知故犯的人,例如张国焘,则利用许多党员的无知以售其奸。因此,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避免再发生张国焘事件。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除了上述四项最重要的纪律外,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 (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