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地处江苏省中南部,东临黄海、南望长江,西通扬泰、北接盐阜,海岸线长8.55公里,是苏中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大县。
海安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8年,海安西南营溪、雅周一带农民2000余人参加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五一”暴动,不久,这里成为红十四军的重要根据地。1940年10月黄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镇,海安一度成为华中抗战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海安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将军指挥华中野战军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此役即以海安为战略中心展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海安有3000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海安人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狠抓经济建设,走富民强县之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路高歌!进入新世纪,该县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强县的战略,成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国家级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海安县还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并首次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近年来,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快速发展让海安县的农副产品叫响了国际国内市场,蚕桑产业、禽蛋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成为致富当地农民的“三驾马车”。
22万农民同走新丝路
海安县是名闻遐迩的“中国蚕桑之乡”和“中国茧丝绸之乡”,目前共有15.5万亩桑园,面积占江苏省的1/9,蚕茧产量占江苏省的1/6,蚕茧产量连续26年居于江苏省龙头老大位置,连续6年全国第一。全县有22万农民受益于养蚕业及茧丝绸制造业。2006年,海安县茧丝绸产业产值达到48亿元,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全县11万户蚕农,仅养蚕一项,户均收入超过5500元。
海安县城东镇葛家桥村蚕农葛培祥承包的4.8亩责任田,近年来全部用于栽桑养蚕,每年获益25000多元。葛培祥说:“原来我家的桑园不足1亩,政府鼓励扩桑1亩奖给100元,于是我把桑园扩大到原来的四倍多,同时扩建了一个25平方米的小蚕室、一个150平方米的大蚕室。我又购回了8台家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每台政府补助我100元,政府还送了我最先进的斜面育蚕支架。过去要4个人干的活,现在我一个人就能干了。”令老葛更加高兴的是,海安县花费近千万元构建了桑病虫诊治服务平台,开通了“农民科技服务热线”,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上网等方式,随时咨询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养蚕技术和相关信息。
近两年来,海安县拿出300万元,补贴给扩桑及更换老桑树的蚕农,拿出2000万元,推进蚕桑科技示范区和示范方的建设,建成3个万亩蚕桑标准化科技示范区,20个千亩科技丰产桑园示范区,51个百亩丰产桑园科技示范方。目前,接受过培训的蚕农已达到12万人次,使海安蚕农很快接受了高产优质蚕种“菁松·皓月”的饲养技术和省力化养蚕支架的使用技术,桑园亩产茧量由原来的94公斤提高到130公斤。
海安在全国茧丝绸行业首家建立了科技与产业一体化的产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以海安鑫缘集团为龙头,以县镇两级15个蚕桑技术推广站、20家分公司、15家丝厂为主体,以数千名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以11万户蚕农为基础的蚕业技术服务网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配套服务,使海安茧丝绸产业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资源型向经济型转变,由粗加工、低档次向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变,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由蚕茧生产大县向茧丝绸产业强县转变。“鑫缘”主动与苏州大学“结亲”,联合成立科技创新中心和丝绸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其科技创新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中心。近3年来,鑫缘集团累计投入1亿多元,与苏州大学联手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完成“制丝用水的研究”“丝素涂膜工艺的研究”等8个省科技攻关项目,加上目前正在研究的“天然彩色茧丝加工技术研究及生产应用”和“以蚕桑副产品为原料的丝绸草木染加工技术研究”两个省科技攻关项目,鑫缘集团已成为江苏省内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最多的企业。目前,鑫缘集团与苏州大学合作的许多科技和管理成果已经形成知识产权,拥有24项国家专利,开发出香囊蚕丝被、负离子远红外蚕丝被、天然彩丝睡袍、天然彩丝毯、蚕蛹油等近千个产品。鑫缘牌桑蚕丝和真丝绸产品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鑫缘”商标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名优禽蛋产品播誉华夏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百万雄鸡下江南”到90年代的“中国禽蛋之乡”,再到现在的“名优禽蛋产品进超市”,海安的禽蛋产品播誉华夏。目前,海安蛋鸡年饲养量达5000万羽,高居全国第一,年产鲜蛋21.4万吨,日均出产鲜蛋600吨、活鸡7万只,列全国首位。如今,在上海市场,每3只鸡蛋就有1只来自海安。海安全县家禽年产值13亿元,创全国之最,全县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连续8年超过50%,为全省和全国农区第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1/3来自禽蛋。1998年,海安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禽蛋之乡”。
海安禽蛋产业稳定发展,得益于县政府的财政贴补政策。在1995年、1998年两次家禽养殖效益极端低下时期,海安县政府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38万元,对全县种禽养殖户按每只种公鸡补5元的标准补贴。面对近年来禽流感袭击,海安县在积极构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同时,作出每只种公鸡补贴8元的规定,这样,较好地保护了种源,保证全县家禽生产的持续发展。目前,海安县1000羽以上养殖大户有7000多户,其中1000羽—5000羽的为7247户,5000羽—1万羽的为297户,1万羽以上的达55户。全县禽蛋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禽蛋现金收入1600元,占农民全年人均收入的1/4。
海安禽蛋生产的大发展,带动了孵禽、禽蛋深加工等本产业链的延伸和饲料加工、禽药生产等相联产业的蓬勃兴起,并向高新技术领域迈进。目前,海安县拥有饲料经营户800多家、饲料加工企业40多家,市场销售品种达200个。全年生产预先混合饲料近百万吨,配合饲料3.5万吨。生产禽药的天成保健品公司与四川新希望集团成功牵手,成为国内最大的动物保健品生产企业。
小滩涂做出海产品大文章
海安县濒临黄海,但仅有8.55公里的海岸线,可海安人硬是在小滩涂上做出海产品大文章。海安的紫菜养殖加工,黑籽鳗培育、鳗鱼养殖、河豚养殖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海安县的老坝港镇曾经以海洋渔业捕捞为主打产业。随着海洋渔业资源萎缩,老坝港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老坝港渔民把眼光从海洋捕捞转移到紫菜养殖加工业上,全镇迅速崛起了一批在全国叫响的紫菜养殖加工企业。现在,老坝港镇从事紫菜养殖加工的企业有11家,这些企业共拥有海上紫菜养殖面积16万亩,建成了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条斑紫菜育苗基地。2007年,老坝港镇紫菜养殖规模占全国的1/6,产量占全国的1/4,效益占全国的1/3,全年生产紫菜近10万箱、40多亿张,产值3亿元以上。全镇紫菜养殖加工企业吸纳了3000多人就业。目前,老坝港的紫菜已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紫菜一项产业就使当地农民人均增加年收入1000元。
海安县还形成了鳗鱼苗捕捞、收购,黑籽鳗培育、鳗鱼养殖的高效农业发展产业链。老坝港镇是亚洲最大的黑籽鳗培育基地,全国的鳗鱼苗交易集散地。老坝港镇拥有本土鳗鱼经销商30多个,在南自福建,北至连云港长达数千公里的沿海港口形成强大的销售能力。目前,老坝港镇拥有养鳗企业15家,从事养殖、捕捞的人员3000余人。全镇拥有温室养殖面积10万平方米,仿野生池塘养殖面积7000亩。海安人还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广东、福建沿海,在广东、福建沿海建有养殖基地近万亩。年培育黑籽鳗2400万尾,产值达2亿元。养殖成鳗2400吨,产值达1.2亿元。
海安老坝港是江苏中洋集团河豚养殖基地所在地,通过中洋集团的示范带动,老坝港目前拥有河豚养殖企业5家,拥有4000亩的养殖滩涂,拥有10万平方米的温室和1500亩的露天养殖厂,以及两条世界先进的循环水养殖设施。海安还致力于河豚鱼的科技养殖,坚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要求,河豚人工繁殖、养殖、控毒、去毒等9个系列标准已经被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中洋河豚控毒及健康养殖技术于2002年1月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自1996年以来,中洋河豚经8000万人次食用无一例中毒。目前,海安年繁殖、养殖长江暗纹东方豚600万尾,年产量超过1000吨,养殖规模为世界第一。
现在,海安已成为名满华夏的“蚕桑之乡”、“禽蛋之乡”、“紫菜之乡”。2007年,海安县吸引县外民资11.89亿元,外资1.94亿美元投入全县农业项目建设,全县竣工2500万元以上农业园区项目41个,农业龙头企业109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7个。去年,海安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4.4亿元,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5200万美元。农产品超市销售额6.7亿元,高效农田面积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以上,名特优水产品数量占全部水产品数量50%以上。鑫缘茧丝绸、康德生物、家惠油脂等一批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海安县的农业正向着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方向迈出了新步伐,将在今后的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有效的富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