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期●专 稿●

“红色摇篮”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作者:俞妮娜


2007年5月1日,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中国驻俄罗斯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位于莫斯科东北318公里的纺织城伊万诺沃市,前来寻找一个曾被称作“红色摇篮”的机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由于历史变迁等原因,现已更名为“俄联邦所属国家教育机构——ФГОУ”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全称“伊万诺沃斯塔索娃国际儿童院”),是一所1933年5月1日,由苏联创办的专门抚养、教育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烈士后代的学校。许多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子女,如意共陶里亚蒂之子、西共伊巴露丽之女和南共铁托之子等都曾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几十年来,该院先后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儿童。其中来自中国的孩子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多人在此接受教育。他们之中有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女儿李敏,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和女儿刘爱琴,朱德的女儿朱敏,以及林伯渠、任弼时、李富春、张闻天、瞿秋白、罗亦农、张太雷、苏兆征、蔡和森、邓发、王一飞等中共领导人的后代均在这里生活和接受教育。
  记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古朴的石板路,来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主教学楼——一座三层高的红色砖房。在通往国际儿童院博物馆的二楼走廊里,挂有一张标有85个红点的世界地图,象征着来自世界85个国家的学生曾在这里生活和学习过。在地图上方用俄语赫然写着两行大字:“我有两个祖国,她们都在我心中。”——这就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历史,一段永远续写不尽的历史。
  岁月荏苒,物换星移。据在这个国际儿童院已经工作40年的库兹涅佐娃女士向记者介绍,现在的校园里除了参天的古树和温情的土壤,红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均是后来新建的;一切都变了,原来是一座白色两层楼,现在却是三层红砖楼;儿童院门前的喷水池还保留着,但是中间那尊喷水的男孩雕塑却不见了……可是这里的古朴、宁静的气息仍在,仍旧勾起人们对往事的绵绵回忆。
   “我们非常自豪有中国英雄的孩子曾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国家很优秀的人才。”——库兹涅佐娃馆长一提起中国学生,言语中流露出无限的自豪,“伊万诺沃儿童院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就像父母为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一样……中国孩子永远是我们儿童院的骄傲。”
  记者看到,在国际儿童院博物馆的墙壁上,整齐地悬挂着一幅幅黑白老照片。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少年时的照片也被珍藏在这里。库兹涅佐娃在谈起毛岸英时满脸自豪地说:“毛岸英学习非常刻苦,连上厕所都带着课本。他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校团委书记。”
  库兹涅佐娃女士向记者介绍,2003年恰逢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建校70周年。俄中友协、俄红十字会和伊万诺沃市政府等单位,共同组织举办了苏联解体以来规模最大、最为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校庆活动。当时有22名早已年迈古稀的“中国孩子”,应邀代表全体中国“孩子”重访故地,看望当年的同学和师长,故地重游,追忆如烟的红色往事,续写跨越时空的情谊。
  库兹涅佐娃女士动情地向记者叙述:“当时中国正在流行‘非典’,俄罗斯人对此噤若寒蝉;医生提醒校长和参加校庆活动的同学,要避免与前来参加活动的中国客人直接接触……一开始,大家都还趴在窗台前,没敢下楼迎接客人,但是当看到中国同学乘坐的汽车驶近教学楼的门口时,被关闭在大楼内的同学们早已忘记医生的警告,飞也似地与校长一道快步冲出大楼……人们纷纷寻找、辨认儿时的伙伴,先凝视对方,继而激动地拥抱,亲切接吻,欢欣雀跃,热泪流淌……这种生死情谊可以跨越任何恐惧,战胜任何险阻,超越任何障碍。这就是国际儿童院的精神所在,这就是融入我们血脉的真实情感。中国孩子亲吻这里的土地,亲吻这里的古树,情景让人感动,让人泪眼迷离……”
  在乘车离开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路上,望着公路两侧起伏的田野和茂密的白桦林,记者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确实是一部续写不完的历史。

2008年5月初,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共产党人和烈士后代齐聚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庆祝该校建校75周年校庆,其中包括毛泽东之女李敏。临别前,李敏和十余名当年的中国毕业生向母校赠送了电脑、图书、国画等礼物。该院现任院长加林娜说:“我们会把这些珍贵的礼物放在学校博物馆展览。国际儿童院会永远记住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