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期●专 稿●

“吴中福地”话常熟

作者:常为信 章明明


常熟是富庶的长江三角洲的一块沃土,早在农耕时代,就因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富足,而得“常熟”之名。延续至今,一直享有“天下常熟,吴中福地”之美誉。境内有绿树葱茏的十里虞山,碧波荡漾的昆承湖、尚湖,有姜尚、仲雍、言子等吴文化创始者遗迹,有革命胜地沙家浜。市内山水相映,景物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第一个入围中国县市级国际花园城市。

常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是全国县市级经济领头羊之一。进入新世纪后,常熟人民更是务实开拓,在长江之滨造就了一个临江产业群,使常熟成了长江三角洲现代工业园中一颗令人瞩目的璀璨明珠。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975亿元,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完成财政收入128亿元,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的前五位。

发展旅游经济  
  为了做到旅游业与工业发展两个轮子互动,城乡协调发展,常熟市委、市政府坚持环境优先,将建设“回归自然,山、水、城、人融为一体,具有山清水秀特色和现代人文气息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公诸全市,带领市民向城市的“脏、乱、差”宣战,对城区148家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坚决关停城区重污染企业,将化肥厂、印染厂等排放大量废气、废水、严重污染城区环境的企业彻底关闭,并在其旧址建起各类“绿色屏障”、“绿色广场”。从上世纪80年代,常熟还对尚湖实行了退田还湖,并斥巨资,在湖滨建造了水月山庄、申晓苑等饭店宾馆,建造了尚湖公园、钓鱼渚公园等一系列园林景点,使尚湖成了江南水乡的旅游胜地。常熟又相继修复了方塔公园、曾园、赵园,实施了古城墙恢复工程,新建了宝岩生态观光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虞山公园等新的园林景点,还建造了古琴馆、美术馆、碑刻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形成了一系列的景点景观。
  为了水清,从2002年开始筹集资金,将600户渔民从尚湖中请上岸,禁止在尚湖围网养殖,投入巨资清理湖底淤泥,彻底解决尚湖水质的富营养化问题。为了山绿,又将虞山脚下盖起的杂乱民居和背山面湖盖起的小楼、店铺进行搬迁,还虞山和尚湖的清山绿水原貌。逐步形成古城历史文化区、虞山森林观光区、尚湖湿地和水文化旅游区。
  常熟又是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根据地。抗战岁月中,常熟人民与新四军战士一起浴血奋战,击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搬上舞台后,一举唱响,从而使常熟名播全国。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大潮解放了常熟人的思想。常熟人借剧造势,建起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把昔日常熟人民与新四军团结抗日的壮丽历史再现眼前,一下引来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以后,为配合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拍摄,修建了沙家浜古镇,使沙家浜成了江南水乡的影视基地。2005年,沙家浜在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单位命名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后又投入近亿元,重建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充实了馆藏内容,并采用了虚拟成象、模拟电动等现代化光电技术,再现当年的革命场景,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在沙家浜景区扩建了芦苇湿地,建造了农耕文化陈列馆、船舶馆、婚俗馆等景点,引进了白茆山歌、唐市评弹、常熟古琴等常熟优秀传统艺术表演,推出了金秋大闸蟹美食节,端午赛龙舟等特色节目,把吴文化、水乡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元素灌注进景区旅游,丰富了景区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常熟旅游的品牌形象,推进了常熟的旅游事业。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50万人次,门票收入7100万元,实际旅游收入105.1亿元。

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  
  在保证环境优先的条件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也需要互动协调。2001年,常熟果断决定将原紧贴老城区、已有9年历史的开发区“退出城区,进驻港区”。这一战略决策实施不久,沿江开发区就被冠以国家级常熟经济开发区。原已融入城区的开发区则转型为常熟经济开发区虞山高新技术产业园。2003年,又建立了省级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从而奠定了现代制造业三足鼎立之势。目前,芬兰的UPM,法国的贺利氏,日本的大金、夏普、住友,新加坡的泛联,香港的华润,台湾广达集团等纷纷前来开发区,建起了芬欧汇川纸业、启扬新型建材、达富电脑等100多家工厂企业,使开发区成了外资企业集聚地。在产业布局上,沿江开发区已形成电力能源、钢铁钢构、高档造纸等产业集群,正在建设出口加工区,将打造成沿江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滨江新城;东南开发区是新型工业化先导区和城市现代化配套区,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高档轻纺等先进制造业,承接老城区退二进三、升级改造的企业;虞山高新区则是以电子信息、精密加工、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载体。三大板块主导产业分工明确,一些特色产业依托载体已快速扩张,在全国同行业中成为“领头羊”。2006年,三大板块以不到全市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超过全市1/3的产值,近1/2的工业增加值、近2/3的工业利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民营经济半壁江山

常熟的工业办得很早,清宣统年间,城区泰安街下塘就有一家采用机器生产的布厂开业,以后,陆续办起了电力、榨油、碾米、五金等各种工业、手工业。

新中国建立后,常熟的工商各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染整纺织等各项工业遍布城乡。

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更激发了常熟人民的聪明才智,许多本来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挺起腰杆,跨出田场,走向市场,大办乡镇企业,闯出了一条“务农又务工、离土不离乡”的“碧溪之路”,把常熟经济推上了快速发展的车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常熟人民又把发展民营经济看作常熟发展新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有志创业的居民拓宽渠道,降低门槛,创造机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常熟又从扶持创建一批规模型企业出发,强化政府的激励引导,促使民营企业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开阔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求产业配套、技术共享,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势联合,推动大、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一大批规模经济,规模企业。2007年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3361户,个体工商57182户,注册资本达463.8亿元,自营出口超过1亿美元,居全省首位。全市已有波司登集团、梦兰集团等14家民营企业入围苏州五县五区工业利税百强企业。当年工业产值1634.3亿元,实现利润62.3亿元,入库税金39.3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金21.7亿元。民营和个私经济占了常熟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了常熟财政的“金娃娃”。

自主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许多民营企业老总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具备二次创业条件后,十分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江苏隆力奇集团在二十世纪末,就重视实施“科技战略”,先后与上海、沈阳、南京、苏州的科技院校实行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开发出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隆力奇纯蛇粉”等5大系列200多个产品,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跨入新世纪后,又投入巨资,建立高科技生物加工区、生产园、生命科学研究院,引进大批科技人才,对经络因子等科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又开发了一批高科技的隆力奇保健品和化妆品,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江苏梦兰集团则与中国科学院联手,创办了“龙芯”CPU产业化基地。2004年春,中科梦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2005年4月,就研制出了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的CPU芯片——“龙芯”2号。2005年10月8日,又自主研发、制造成功梦兰“龙芯”笔记本电脑。这意味着由英特尔、AMD垄断中国电脑市场的局面行将结束,一个由中国“龙芯”跃动的年代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常熟,作为长三角腹地的一颗明珠,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发展新阶段,民营经济也进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深信:常熟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