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期●扬我中华魂●

坚定的信念 崇高的风范

——追忆老革命家林伯渠同志

作者:亦力


著名“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同志,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从青年时代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历史阶段,他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追怀林老光辉的一生,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坚守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以身作则、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崇高风范。
  林伯渠,名祖涵,号邃园,1886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城北约十公里的凉水井村。他在青少年读书时,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外国列强肆虐欺凌,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轨道上继续滑行,就开始伤时忧国,同情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富国强兵”思想,赞成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人成了保皇派。林伯渠东渡日本,在那里结识了黄兴、宋教仁、蔡锷、廖仲恺等革命家。1905年8月,在日本他聆听了孙中山先生关于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演讲后,由黄兴、宋教仁介绍,毅然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这是林伯渠顺应革命潮流,随着时代前进,一生事业中的第一个重要起点。从此,他追随孙中山忘我地从事革命活动,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辛亥革命失败后,因政治澄清遥遥无期,林伯渠也曾“常常苦恼着”。但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他得到了新的启示,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劳苦大众要得到解放,必须推翻旧的社会制度。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林伯渠更加“认识到了群众力量的伟大”。他在好友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与时俱进,于1921年1月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这标志着他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思想转变。从此,他一天也没有离开党组织,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终生。
  林伯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后,按照党的指示,仍继续留在国民党内,为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但帮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为维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对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实行血腥大屠杀。在国共分裂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有些人向国民党右派妥协了,有些人一头扎入了蒋介石的怀抱。这时,蒋介石安排了一个和林伯渠共事多年的老友对他进行收买,说:“你是国民党的元老,何必跟共产党跑?只要你声明脱离共产党,蒋介石那里我可以担保,你仍然可以保住你的地位。”林伯渠当即严正回答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条道路。你可以走你的路,我是要干就干到底,决不后悔。”7月14日夜,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和共产党分裂。这时,作为国民党元老的林伯渠,坚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立场,毅然同叛变革命的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几天以后,便赶赴江西,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此后,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粉碎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那些最艰苦的年月里,以及在党内历次斗争中,林伯渠总是站在党的正确方面,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原则,维护党的利益,巩固党的团结,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纯正党性。正如他逝世时陈毅同志在悼诗中所赞誉的那样:林伯渠同志“革命一生毫不愧,路线正确是英雄”。
  长征时林伯渠已年过半百。行军路上林老与士兵同命运、共呼吸的高尚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真是感人至深。组织上给了他一匹马,他很少骑坐,总是用来驮军需品或让给伤员。警卫员和饲养员多次请他上马,他却风趣地说:“大家都是用两条腿,我现在已经多了一条腿(拐棍)了,为什么一定用四条腿呢?”还说:“行军带上五件宝(棍子、草鞋、粮袋、马灯和军包),不怕目的达不到。”每次行军,他总是一手提小马灯,一手拄着那根从瑞金带来的拐杖,或前或后地照顾着同志。每逢遇到溪流、沼泽,他都用那根棍子,走在前面探路……
  从1937年到1948年,林伯渠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他积极贯彻中共中央指示,领导边区军民,建立以统战为中心的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把边区建成模范根据地。林伯渠不仅是领导者,同时是身体力行的带头人。比如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他在边区政府的墙报上发表了个人的生产节约计划,并且坚决执行。当地有个农民惠疙瘩,见林老每天早晨提着箩筐拾粪,非常感动,就领着独生子挑起两担粪倒在林老的粪堆上,说:“您老年纪那么大了,政府事情又多,以后我们就替您拾粪吧!”林伯渠笑着说:“你的好意我理解,但我还要坚持每天拾粪。虽然我年纪大些,在政府中有工作,但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也要坚决响应,参加生产劳动。我也是咱边区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嘛!”林伯渠堪称以身作则的典范。
  林伯渠生活简朴。他在延安一直住着普通的土窑洞,有关部门为他砌了三孔石窑洞,他坚持不住,后来只好作了办公室和会议室。他睡的是木板床,盖一床白粗布棉被,穿的衣服也常是补过的,一件老羊皮袄连布面也没有。他的眼镜腿坏了,就用细绳系在耳朵上将就着戴。他的饮食也很简单,常常去食堂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新中国成立以后,物质条件比战争年代好多了,但是林伯渠仍旧保持着朴素的作风。进城后由于接待外宾、外出工作和参加大型会议的需要,先后做了两套毛料衣服,但他一回到家里就换上了旧衣服,有些还是从延安带来的。
  林伯渠是一位实干家,一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1949年时,他虽已63岁高龄,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仍不辞辛苦,有时连续工作达20小时。为勉励自己,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十个大字,并郑重地盖上自己的印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城楼上,他站在毛泽东主席身旁,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始。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林伯渠同志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57年至1959年3年间,他以古稀之年,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在他的日记中写下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片面”等一些针砭时弊的见解。1959年参加庐山会议时,在他自己准备的发言提纲中,记有“我们的不足”是“既忽视客观规律又未能综合(平衡)”,“其不足之处,一部分是发展中的困难,是不可免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错误造成的,如‘刮共产风’”,“似乎一切都要翻一番”,“这是脱离群众的”。7月13日他写的《庐山即景》一诗中有“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做结论”之句。
  1960年5月29日,这位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勋——林伯渠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6月2日,首都一万余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公祭,刘少奇主持大会,邓小平致悼词说:“林伯渠同志的伟大革命精神,维护党的正确路线的坚定立场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永远值得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