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大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停止内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评价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和时任第17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经过反复商议,按计划由东北军一部在华清池活捉了蒋介石;第17路军监禁了在西安的国民党高级军政大员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20余人,控制了西安全城。接着,张、杨发表《对时局通电》,提出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西安事变,完全是蒋介石自己逼出来的。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高涨,普遍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他说:“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蒋介石认为红军疲惫不堪,兵力大减,只要加一把力,便可把红军消灭在西北的黄土高原。1935年9月,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张学良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将张学良所部东北军调到西北,和杨虎城的西北军(17路军)一起,对西北红军和中央红军加紧 “围剿”。9月至11月,东北军在劳山战斗、榆林桥战斗和直罗镇战役中损兵折将,近3 个师的兵力被红军歼灭, 2个师长阵亡,6个团长被俘,2 个师参谋长一死一俘。杨虎城的西北军在同红25军的作战中,早就受到重创,被消灭了3个多旅。红军优待俘虏,对他们进行抗日教育,劝告他们掉转枪口去抗日,愿意回去的发给路费。这就使东北军、西北军认识到红军是友军,愿意同红军联合抗日。
此时,中共中央大力开展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5年11月,毛泽东派汪锋、王世英等持其亲笔信见杨虎城,双方在停止内战、互派代表、建立交通站及联合抗日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协议。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一教堂中长夜会谈。张学良完全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双方就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守原防、互派代表及红军帮助东北军进行抗日教育等达成一致意见。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指出:“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张学良与日本帝国主义有不共戴天之仇恨,其父亲张作霖是在皇姑屯被日本军炸死。他集国难家仇于一身,又受到东北军将士高度的爱国热情的强烈感染,他下决心联共抗日,并企图说服蒋介石。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亲赴西安,胁迫张、杨“剿共”。26日,蒋介石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军官们训话:“国民党最近的敌人是共产党,为害也最急;日本离我们很远,为害尚缓。如果远近不分,急缓不辨,不‘剿共’而轻言抗日,是‘是非不明,前后倒置’,便不是革命,是为害国家的不忠不孝之人,一定要予以制裁。”29日,蒋介石去洛阳,调集30个师的兵力,部署在平汉线的汉口至郑州和陇海线的郑州灵宝段,以便随时进攻陕甘地区。张学良赴洛阳“苦谏”无效。
12月4日,蒋介石又到西安,向张学良、杨虎城摊牌:一是东北军、西北军开赴陕甘前线,进攻红军;二是东北军、西北军分别调往福建和安徽,陕甘两省让给“中央军”去“剿共”。这两种方案,都不能为张、杨所接受。12月7日,张、杨决定再去向蒋“哭谏”,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又遭蒋斥骂。蒋介石拍案而起:“你就是开枪把我打死,我也不能停止剿共计划!”张、杨无奈,只有“兵谏”,逼蒋抗日。恰逢“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万名学生向张、杨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命令军警开枪,打伤了一名小学生,引起群情激愤。学生们步行去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张学良怕造成血案,立即驱车拦住学生。向他们表示:你们的要求,我在一星期内会用事实答复你们!三天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
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在国际方面,日本支持南京政府 “讨伐”张、杨,企图通过挑动扩大内战,进而灭亡中国。17日,日本外相发表声明:“绝对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南京政府进攻西安,日本愿予军事援助”。英国和美国为了维持其在华利益,主张和平解决,营救蒋介石。英国《字林西报》表示,“只要南京(指国民党政府)能够充分保持他们的最高权力,不妨在政治上与共产党采取某种联合的形式”,以对付亲日派。苏联支持中国抗日,但对西安事变的性质作了错误的估计。联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和《消息报》发表社论和评论,盼望此事早日得到和平解决,但却指责张学良、杨虎城与亲日派有密切关系,是日本在中国的新阴谋。
国内方面,南京政府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长,宣布罢免张学良的职务。以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英美派,极力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营救蒋介石。但亲日派极力主张讨伐张、杨,轰炸西安。16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军政部长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调大军从河南沿陇海线向西安方向进发,又派飞机轰炸西安,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
各地的地方实力派,反响不一。山西阎锡山向张学良提议,将蒋介石送到山西;山东韩复榘认为南京的办法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广西李宗仁、白崇禧表示张学良是逼不得已;广东余汉谋、湖南何键表示拥护国民党中央。
这时,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至关重要。张学良希望得到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帮助。发动西安事变是张、杨自己商量决定的。事变当晚,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立即复电,拟派周恩来前来商讨大计。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重大意义
193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扩大会议,肯定西安事变,支持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 17日,周恩来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西安,当晚和张学良商谈到深夜。张学良谈了处置蒋介石的意见:只要蒋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应该放蒋,并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周恩来分析了对蒋介石不同的处置会导致西安事变的不同前途,如果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本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如果把蒋介石杀掉,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还会给日本造成进一步灭亡中国的便利条件,使中国的前途更坏。历史的责任,要求我们力争说服蒋介石,释放他回去,迫使他走上抗日的道路。周恩来向张学良表明了中共的态度:保证蒋的安全,但要声明如果南京挑起内战,则蒋的安全无保障。18日上午,周恩来同杨虎城会谈,周恩来向杨虎城表明了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态度。杨虎城担心蒋介石报复。周恩来做了细致的解释,杨虎城最后表示:“共产党置历史深仇于不顾,以民族利益为重,对蒋介石以德报怨,令人钦佩。我是追随张副司令的,现在更愿意倾听和尊重中共方面的意见,既然张副司令同中共意见一致,我无不乐从。”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中央致电,呼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明确肯定西安事变的性质是“为了抗日救国而产生的”,“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中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共产党抗日主张的结果”。中共中央分析了西安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主张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并准备在军事上、政治上积极援助张学良、杨虎城。
南京方面在获悉张、杨和共产党的和平解决态度后,于12月22日派出宋子文、宋美龄为正式代表,到西安谈判。23日,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同宋子文、宋美龄进行谈判。经过两天谈判,最后达成改组国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三个月抗战发动等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蒋介石向周恩来当面表示 “停止剿共,联红抗日”。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乘飞机到洛阳,26日到达南京。蒋介石到南京后,立即扣留张学良。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全国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说:“十年的内战,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