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期●随感录●

喜见城里人“跳农门”

作者:胡 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乡村中一大批能工巧匠纷纷离乡进城,“打工经商挣大钱”。此举,不但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使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然而,我们也看到,少数农民兄弟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土坷垃打交道,没大出息”的偏见,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抛荒,资源闲置”的现象。

其实,“农门”非“穷门”,并非人人嫌“农门”,有人偏偏爱“农门”。这不,人们欣喜地看到,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城里人却又打起背包“上山去,下乡来”。

据《经济日报》载:浙江10位城里的老板,到湖南湘潭的乡下承包荒山废塘,种果树,栽莲藕,养珍珠,每年获纯利都在10万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开发。再如:笔者所在的家乡苏北宿迁,不少单位的职工,按照当地有关“在岗兼业,离岗创业”的政策规定,欣然到洪泽湖周边的乡镇,承包塘面或水面,放养鱼蟹;一些有种植技能的人,还在承包的土地上种粮、栽树、育苗圃,收入不菲。

一方面,身强力壮的乡下人,“跳出农门”走进城;另方面,远见卓识的城里人,走出城市“进农门”。应该说,这些都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前者,无可厚非;后者,难能可贵。

城里人“上山下乡”、“跳进农门”,好处甚多。首先,它一下子拉近了城乡距离,打破了长期以来城乡“各自为政”的传统经营(作业)模式。其次,这些“上山下乡”的能人,凭借自身“星星之火”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得科学种田、大农业的开发,逐步形成“燎原”之势。再次,城里人“上山下乡”促进了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农门”向“龙门”的转变。

不言而喻,城里人“上山下乡”值得颂扬,大可提倡。愿“跳进农门”的人,多多益善。

上一篇:慎 “雅”下一篇:定一规而谋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