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期●专稿●

目送嫦娥飞天

作者:丁 波

西昌,宁静的大凉山谷,罗旺河从发射场蜿蜒流过,一切宛若恬静雅致的水粉画。就在这里,一场惊心动魄的卫星发射正在逼近。
  嫦娥一号,作为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于10月24日下午18时5分在此升空,直冲云霄,开始了漫长的奔月之旅。
  嫦娥一号,此次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史上对外开放的新里程,首次对外接待游客观摩。对于1000多名来自中外的游客而言,站在距离发射塔4公里处的平台上,亲身观摩嫦娥奔月的过程,他们心情激动,感受震撼。这一次,是他们亲眼目睹火箭升空的第一次。  
  10月24日这天,笔者从早到晚,体验游客观摩的全过程,目送嫦娥飞天的那一刻,终身难忘。
  24日清晨9点,我在位于西昌市区的金英旅行社的大门口看到,一批批游客早早就等在这里,把先前花费800元订购的预售券换取正规的参观券。一位来自成都的陈大爷有些失望,他与老伴一同来的,可最初只有他定了预售券,本想到了西昌,总能再买到一张票,或者别人退来的票。工作人员的答复很肯定:“没有了,多一张也没有了,你老伴只能留在市区呢!”
  24日中午1点15分,1000名观光游客分乘30多辆大巴,从西昌市区出发,驶往卫星发射中心。车上,大家一聊天,故事不少。11岁的小刘沛与父母和4岁的弟弟,从深圳一路开车到西昌来看发射,一共花了5天时间。当大巴开到山谷之中,看到3号发射塔高高耸立,有人问刘沛,你知道火箭在哪里吗?“在那个高高的塔的肚子里”——刘沛四岁的小阿弟抢过话来,博得车上笑声一片。
  当车行至距发射场较近距离时,我们能够看到,宽阔的发射场上,技术人员正身穿防静电服、手戴棉质手套,熟练而小心地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添加“动力”——温度极低的液氧。相对于煤油等常规推进剂,液氢、液氧虽然比冲大、推力足,但也极易燃烧、爆炸,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箭毁人亡。作为我国唯一使用低温推进剂的发射场,该中心早已成功地驯服了这匹“烈马”,发射40多次而无一失手。
  24日下午14时45分,车停了,我随同数百名游客,来到此次三个观望台中位置最佳的牛头山观望台。这个位于山顶的观望平台正对着发射“嫦娥一号”的3号发射塔架,相距不到4公里,顺着长长的山谷,远远望去,3号发射平台如同山谷的卫士,静静地耸立着。大家被山谷中秀丽的景色和远处神秘的发射场吸引,不停地合影拍照,在兴奋而又紧张的等待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等待之中,在观光平台不远处的一位农家女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家离发射塔很近,不到1公里,每一次发射,她就从家里走到观光平台附近的安全位置。“我出生于1982年,几乎是听着轰鸣声长大的。”这位叫朱玲的女孩与我们聊起家常。对于发射,她习惯了,但每一次火箭升空的短短几秒时间内,她还是激动的,“感觉太神了,这么个庞然大物‘唰’地一声就飞上天去,难道不神奇吗?”小朱玲笑着反问一句,眼神显出一种得意。
  下午17时30分过后,暮色渐起,伫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3号发射塔架开始亮灯,在近百盏聚光灯的照射下,仿佛是一座玲珑剔透的水晶宫。围护火箭的回转平台全部打开,“嫦娥一号”和“长征三号甲”白色星箭组合体气宇轩昂、直指苍穹。火箭顶部是一个大型圆锥体,里面包裹着“嫦娥一号”卫星。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崇山峻岭之间,激荡着指挥员铿锵的口令声。发射场上的气氛凝重起来。发射架上的五联回转平台一层一层地打开,如同慢慢张开臂膀,让长征三号甲火箭露出了真容;火箭上端的整流罩上,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半轮明月,一双足迹”清晰可见,象征着中国绕月探测将从这里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随着一声声口令,观景平台开始安静下来,大家不再嬉笑,而是扶着最前沿的栏杆,争抢有利的观测点。“1分钟准备!”扶持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雄伟的巨龙巍然矗立,大凉山峡谷屏住呼吸。
  下午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火箭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奔腾而起。
  10、9、8、7、6……,当发射倒计时的口令响起时,这里安静得让人窒息,整个山谷仅仅能听到口令声,它能回荡到数公里之外。
  点火,起飞,18时05分,火箭喷出橘红色的火焰,“隆隆”的怒吼声响彻山谷,一团浓烟在发射塔旁升起。尽管离发射塔还有一定距离,我依然感到热浪袭来,双手扶着的栏杆在抖动,整个人都在随着震动。田埂里的宁静一下子被打破,长长的茅草被一阵热风吹伏,几只黑狗吓得乱窜。
  火箭缓缓升起,如同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由慢到快,由近到远,向着云霄直奔而去,短短10多秒钟,消失在云层之中。山谷中,留下的是略微有些刺鼻的气息和大家依依不舍望着天空的姿态。
  现场的观众沸腾了。“成功啦!成功啦!”数百人发出的掌声和呼喊声震耳欲聋。在现场,有人把早就准备好了的鞭炮点放起来,有人开启了香槟酒,更有人唱起了国歌……来自深圳南山区的11名游客还挥舞起了巨大五星红旗,口中高喊“祖国万岁!”不少游客则忘情地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许多有备而来的游客还拉起了一条条写满了祝福的红色条幅。从广东赶来的黄女士手舞足蹈地说:“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这代人真是太幸运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神舟飞船发射、‘嫦娥奔月’,都让我们碰上了!”
  金发碧眼的美国人cannon与大家一起欢呼。他有个好听的中国名字——“甘霖”,他到成都已经10年了。一个月前,他从成都来到西昌,在当地的俊波外国语学校担任英文老师。在美国时,他曾经到加州观看过一次卫星发射,这次来看“嫦娥”奔月,一来是因为有个朋友请他来看,二则他自己也非常想来。在甘霖看来,中国发射探月卫星,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事情,也是全人类的事情。“这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甘霖说,他今天晚上就要打电话给他在美国的家人和朋友,告诉他们他在这里看到的一切。
  相关链接:
  嫦娥奔月路线
  由于月球距地球有38万公里之遥,科学家采用多级推进方式将“嫦娥”送入月球轨道。整个飞行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相轨道段。即月球探测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通过三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奔向月球的地月转移轨道。二是地月转移轨道段。月球探测卫星要飞行5到6天,其间卫星会进行1到2次中途修正,以确保正确进入预定月球轨道。三是环月轨道段。当探测卫星达到距月球200千米时,开始减速制动,最终到达高度为200千米的月球极月圆轨道,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总时间大约需要15天左右,探测卫星将环绕月球运行一年,对月球的地质、土壤、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
  国外探月历程
  目前已经实施月球探测的国家和机构有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空局,其中俄罗斯、美国、日本的首次月球探测均失败,只有欧空局第一次发射的SMART-1探测器,取得成功。人类第一次成功探测月球的任务是前苏联发射的“月球-2”,1959年首次成功撞月。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载人飞船首次载人成功登月,之后7次载人登月飞行中6次成功,1次失败,成功率高达86%。虽然阿波罗-13发生了故障,但飞船却成功地绕过月球返回地球,3名宇航员幸免遇难。日本于1990年发射了首枚月球探测器“飞天”(Hiten),因未能释放子卫星进入月球轨道,任务失败。
  中国探月长期规划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将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为目的,把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放在首位,力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三步走。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
  第二步为“落”,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
  第三步为“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