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期●纪念罗炳辉诞辰110周年●

威震淮南的罗炳辉

——纪念无产阶级军事家罗炳辉诞辰110周年

作者:丁 星

新四军是由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编成的。为了加强新四军的骨干力量,中共中央派来了不少经过长征的干部,罗炳辉就是其中的一位高级将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林彪是第一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是第三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则是第九军团军团长。他指挥第九军团担任后卫,出色地完成了阻敌断后的重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炳辉以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名义,于1938年1月到武汉,协助周恩来进行统一战线工作。3月,他受周恩来委派,到豫南的信阳看望刚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向他们传达党的指示,欢送他们东进。他很想与第八团一起到抗日前线去,投入反对侵略者的战斗。经过一再要求,终于得到中共中央同意,他于11月来到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被任命为第一支队副司令员。
  1939年5月,罗炳辉随叶挺军长北渡长江,到达皖中。7月1日,以第八团为基础,新四军第五支队在皖东定远县藕塘镇组成,罗炳辉任支队司令员。从此,他转战淮南,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严格训练做好东进准备
  第五支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扩编的抗日武装,不为国民党当局所承认,不仅没有正常的军械、粮饷供应,而且兵力不足,装备简陋。所辖3个团,除了第八团是红军游击队改编的老部队,第十团和第十五团原是新组建的抗日游击队,缺乏必要的军政训练。率领这样一支队伍,到津浦铁路以东的敌人后方去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他深感担子很重。
  在第五支队成立大会上,罗炳辉发表了誓师东进的讲话。他说:“我们这个支队,虽然国民党不承认,但人民群众承认。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为了更好地完成东进抗日的任务,必须搞好整训,提高杀敌本领。”
  罗炳辉组织第五支队开展了紧张的整训。时值盛夏,天气炎热,罗炳辉着装整齐,扎腰带,裹绑腿,每天到连队巡视检查,手把手地示范指导。
  罗炳辉常说:平时训练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曾在新四军任连长的曹正鸿不久前回忆说,有一次,他们连担任前卫连,走着走着,罗炳辉赶上来大声叫道:“曹连长,前面发现敌人!”曹正鸿未及多想,急忙命令全连散开,占领附近制高点。那天天气闷热,干部战士都跑得大汗淋漓。罗炳辉这才满意地对曹正鸿说:“现在敌情解除,整队继续前进。”接着,他同曹正鸿边走边谈,传授了行军途中突遇敌情时应该怎样处置的经验。(《老红军曹正鸿的故事》,2007年8月24日《南京晨报》)
  罗炳辉不但抓紧连队的训练,也很重视机关干部的军事素养。一天清早,支队政治部的干部正在出操,罗炳辉来了,对带队的组织科长朱云谦说:“你到排头去,我来替你一会。”他大声喊着口令,带着大家跑步,跑了几圈,就跑出操场,跑向田野。这时前面出现一条水沟,罗炳辉没有发出“立定”或者转弯的口令。跑在排头的朱云谦,纵身一跳,带头跳过了水沟。其他的干部,也一个接着一个跳了过去。接着,罗炳辉又把队伍带回来。罗炳辉的警卫员已在水沟上横了一根木头。朱云谦又领着大家走过了独木桥。回到操场上,罗炳辉讲评说:“我们支队不久就要东进,那里的环境要艰苦得多,政治干部在军事上也得有点功夫。功夫全在练。练多了,熟能生巧,巧能生胆。”他还表扬朱云谦说:“你的军事素养不错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朱云谦,说起这段经历,依然印象深刻。
  三打来安发挥夜袭特长
  1939年8月下旬,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东进,越过日伪军严密封锁的津浦铁路,按照预定部署,展开于皖东的来安、天长、盱眙、嘉山地区,第十五团甚至到了六合县的竹镇一带。经过近两个月军政训练的干部战士,意气风发地深入农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建游击队和各种抗日群众组织。
  当年9月2日,驻滁县和张八岭的日伪军各一部,两路进犯来安县城。国民党的来安县长和守军望风而逃。罗炳辉决定在来安打一仗,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路东人民的抗战士气,扩大新四军的影响。部队冒着蒙蒙细雨,在来安县城西南、西北的大路两侧展开。罗炳辉亲率第十团和警卫营埋伏于张八岭到来安县城的必经之地梁庄。9月3日下午,日伪军800余人向来安县城奔来。待他们进入伏击阵地,第十团在路北,警卫营在路南,突然猛烈开火,打得日伪军措手不及,急忙夺路窜入来安县城。当天夜里,罗炳辉趁日伪军立足未稳,派第十团侦察排摸进城里袭击日伪军驻地。日伪军惊慌失措,不辨方向自己互相打了起来,最后只得弃城逃往滁县。罗炳辉即令在百石山准备打援的第八团,对逃敌给予迎头痛击。第十团又尾追而来,前后夹击,歼日伪军百余人。第一次打来安,新四军军威大振,打开了皖东津浦路东地区的抗战局面。
  11月20日,日伪军400余人再次占领来安县城。另一股日军隐蔽于百石山,准备伏击新四军。罗炳辉分析敌情后,决定二打来安。他指挥第五支队深夜绕过百石山,突然包围来安县城。然后派营长吴华夺率精兵潜入城内,中心开花,内外夹击,歼灭城内日伪军,并痛击从百石山赶来的日军。此战出奇制胜,击毙日军少佐指挥官以下日伪军200余人,再次收复来安县城,粉碎了日军逼迫新四军退回津浦路西的图谋。
  1940年5月27日,日伪军2000余人由滁县、沙河集出动,第三次占领来安县城,并企图固守来安据点,切断津浦路东和路西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扫荡”驻半塔集一带的新四军第五支队,抢夺正在收割的粮食。为保卫路东抗日根据地,保卫麦收,罗炳辉决定三打来安。28日夜,第五支队攻城部队轻装疾进,抵达城郊,29日凌晨突然发起进攻。日伪军仓皇应战,凭坚据守。攻城部队将炸药包装入硫磺,或浇上煤油,对日伪军实施火攻。顿时烈焰腾空,浓烟滚滚。拂晓,从滁县驶来18辆汽车的日伪军企图救援,在百石山遭到我预伏的打援部队阻击,不得不退回滁县。来安的残敌也急忙弃城而逃。三打来安,毙伤日军百余人,伪军200余人。罗炳辉趁势引兵向西,对津浦线上的乌衣镇、担子街、滁县城、沙河集、张八岭、嘉山等日伪据点进行袭击,扩大了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往来驰骋粉碎顽军进攻
  1940年3月4日,驻在大别山的国民党桂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部和驻在苏北的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部,根据国民党当局“剿办淮河流域异党”的“方案”,对皖东的新四军进行东西夹击。新四军一再呼吁团结抗战,顽军置之不理,继续挟其优势兵力进逼。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审时度势,决定集中主力先反击桂顽,巩固津浦路西阵地,再挥戈东进,击破韩顽的进攻。根据这一部署,罗炳辉于3月7日率第五支队主力,日夜兼程,驰援路西。途中遭遇桂顽一部千余人,罗炳辉指挥若定,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打退桂顽的进攻,攻克桂顽重兵把守的施家集。随后,第五支队与第四支队并肩作战,在苏皖支队的支援下,给予桂顽重创,共歼其2000余人,迫使桂顽签订了以淮南铁路为界分区抗日、互不侵犯的协议。
  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主力西援以后,留在津浦路东根据地中心区半塔集的只有支队机关和教导大队、特务营。韩顽乘机纠集10个团万余人,于3月21日拂晓对半塔集发起猛烈进攻。第五支队留守部队及当地游击队以2000兵力,顽强固守半塔集7昼夜。与此同时,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主力和苏皖支队兼程东返,新四军挺进纵队也赶来支援,从3月29日起全面反攻。韩顽全线动摇,仓皇退却。罗炳辉指挥各部乘胜反击,一直把韩顽赶到三河以北。
  这次自卫反击战的全胜,对创建横跨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南抗日根据地起了关键作用。陈毅高度评价半塔集之战,称为“固守待援的范例”。罗炳辉往来驰骋,功勋卓著。当年的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方毅,是固守半塔集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写于1987年4月的《深情怀念罗炳辉同志》一文中说:“我五支队自挺进路东后,在他亲自领导和深入群众的工作中,取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争取了中间人士的同情,所以在战斗中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积极的支持。运送粮食,传递情报,抢修工事,送饭送水,护理伤员,特别是半塔地区的农民自卫队积极参战,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与炳辉同志平时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分不开的。”(《新四军·回忆史料(1)》,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
  梅花战术灵活机动歼敌
  罗炳辉指挥的部队能够屡战屡胜,是因为他对练兵抓得很紧,善于通过严格的训练来提高战斗力;还因为他重视研究战术,善于根据淮南多为平原丘陵的自然条件和敌我力量悬殊的基本状况,创造相应的敌后游击战术。他学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总结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先后撰写了《指挥员熟用手册》、《民兵战术》、《碉堡作战》、《几打几不打》、《关于三角式据点构筑和守备之要领》等军事著作。1941年2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罗炳辉任副师长。不久,他就在第二师出版的《建军》月刊第3期上发表《淮宝战役的战术诸问题》,总结了开辟淮(安)宝(应)地区的经验。
  在罗炳辉总结和创造的战术中,最著名的是用来对付日伪军“扫荡”的梅花战术,又称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这种战术以伏击与运动游击为特色,包括伏击、纠缠、阻击、迟滞、扰乱、歼灭等内容。部队驻地按梅花桩式成三角形部署,或正三角,或反三角,或斜三角,组成外形分散、散而不乱的阵势。遇敌袭击时,因其分散,可以免遭集中攻击。一处遭袭,另两处即可支援,迫敌分兵应付。然后对敌多点打击,实施反包围而歼灭之。
  1941年4月,罗炳辉运用梅花战术,取得了金牛山战斗的重大胜利。
  从4月10日起,罗炳辉率领部队在扬州地区打击日伪军,扩大根据地,分头袭击了金家集、谢家集和天长县城。罗炳辉判断日伪军必定前来报复“扫荡”,命令师特务营一连、第四旅侦察连和仪征独立营一连,在仪征以北、谢家集以南的十二里岔按梅花桩式设伏。4月15日上午,日军30余人,伪军50余人,果然进入了伏击圈。顿时,枪声大作,手榴弹纷纷投向敌群,仅约半小时,这股日伪军就被全歼,只逃脱一名日军。
  第二天,即4月16日,扬州日伪军700余人增援谢家集日伪军。17日拂晓,这股日伪军向第十二团驻地金牛山扑来。第十二团按罗炳辉指示,以梅花桩式布防,因而日伪军无法形成包围。经过激烈战斗,第十二团发起反冲锋,切断了日伪军的退路,形成了反包围。这次金牛山反袭击战,我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共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200余人,俘日军两人,伪军30人,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5挺等大批枪支弹药。此役,震撼了日伪军,也威慑了国民党顽固派。
  1942年2月,罗炳辉在中共中央华中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第二师工作报告》中,就梅花战术的特点的运用作了汇报。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刘少奇在总结讲话中说:“在目前敌强我弱、敌后环境差的条件下,梅花战术是一种新的战术。罗炳辉同志在这方面的发明努力是一个模范。华中这些年来,也还只有罗炳辉同志搞的这个梅花战术,这是值得奖励的。”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论军事建设》的报告中,也专题讲到梅花战术,对其特点作了四点归纳,指出:“梅花战术,是经过若干实战经验,加以总结研究,更进一步整理写成文件,又在部队中演习,付诸实施,此种研究战术的实际精神,是值得表扬的。”(《新四军·文献(3)》,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1943年2月,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不再兼任第二师师长,罗炳辉任第二师师长和淮南军区司令员。他同新任政治委员谭震林一起,运用因时因地因敌制宜的灵活战术,继续进行反“扫荡”、反“蚕食”作战,保卫和巩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
  鏖战鲁南将星陨落前线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新四军军部的统一部署,罗炳辉率第二师机关及第四、第五旅,于1945年10月北上鲁南,在滕县龙阳集与第四师第九旅合编为新四军第二纵队。罗炳辉任纵队司令员。他率部参加了津浦铁路徐(州)济(南)间战役,为阻止国民党军北犯抢占抗战胜利果实,与刚被国民党收编的伪军第三方面军及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进行了持续两个月的战斗。
  还在淮南期间,罗炳辉就患有高血压症,并因过分劳累而病情加重。1945年2月的夜袭盱眙县城,3月和4月的津浦路东反“扫荡”作战,他都是抱病指挥,直至4月28日昏迷不省人事,幸得新四军卫生部副部长戴济民疾行四十里赶来救治,才脱离危险。罗炳辉常说:“战斗是医治百病的良药,我的病一到战场就会好的。”8月,他又抱病指挥第二师的反攻作战,解放了六合、定远、来安、天长等县城。在鲁南的频繁战斗,大大加重了他的病情。1945年12月,罗炳辉不得不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驻地临沂休养。中共中央十分关心罗炳辉的病情。毛泽东5月20日写信给他:“你身体有病,望多休养。留得青山,是很要紧的。”
  1946年4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当时,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既要主持全盘工作,又要赴济南、徐州参与国共和平谈判的军事调处工作,副军长张云逸尚在延安未归,罗炳辉顾全大局,要求重返鲁南前线,担负起军事指挥的重任。
  4月27日,罗炳辉抵达山东野战军指挥部,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他与干部谈话,给部队作报告,要求从思想作风、军事训练、后勤供应等方面,做好应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短短一个月,他跑遍了鲁南前线的各个团以上部队。此时,盘踞枣庄的伪军王继美部已被国民党收编,不断向新四军部队挑衅,破坏停战协定。罗炳辉决定给予严惩。6月9日夜,他指挥第七师、第八师对枣庄发起攻击,击毙王继美,俘其官兵33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95挺,炮15门。
  这是罗炳辉指挥的最后一仗。6月16日,血压很高的罗炳辉又患肠胃炎,发烧不退,常常昏迷,坚持到6月21日,不得不返临沂。中午到达苍南县兰陵镇时,他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下午5时逝世,年仅49岁。
  6月23日,在临沂隆重举行了罗炳辉的安葬仪式。中共中央发来了唁电。陈毅发表了《在罗炳辉将军墓前的演说》,赞颂他一生为人民战斗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称他“在抗战期间,有力地培养了新四军,开辟了华中解放区”。(全文发表于1946年6月29日延安《解放日报》)24日,陈毅又挥泪写了《悼罗炳辉将军》诗。为纪念罗炳辉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勋,苏皖边区政府特将天长县改名为炳辉县。

上一篇:目送嫦娥飞天下一篇:永远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