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期●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新四军建军80周年●

写下辉煌篇章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作者:丁瑞成

编者的话:
江苏省在历史上一向以长江为界,江南部分称苏南,江北部分称苏北。抗战期间,新四军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东进北上”的指示,1938年部队在皖南集结的同时,即东进苏南创建了苏南抗日根据地,随后于1940年成立苏北指挥部,从苏南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苏北划为苏中、苏北两大战略区。本文所述“苏北指挥部”活动地区,均为苏中根据地范围。




  1940年7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江都塘头镇成立,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共7000余人。
  皖南事变后,苏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1师。短短的6个月时间内,苏北指挥部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大力向北发展,开辟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军事和政治的重大胜利,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四军军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一

苏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定的战略地位。向南可以与江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扼制长江下游,直接威胁设在南京的日本侵略军总部和汪精卫伪政府;向北、向西发展,可以与山东、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连接,分别直通华北、中原。控制苏北,对于发展和积蓄抗战力量,打击日寇,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给新四军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中指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这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决策。此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江南新四军向华中地区发展。2月,周恩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为新四军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2月,《中央关于新四军在华中及江南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陈毅方面抽有力部队过江,发展扬州以东”。1940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中指出:“江南陈毅同志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2月,《中央、军委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中指出:“陈毅猛烈发展苏北,坚决肃清反动,坚决建立政权,扩大军队二万至三万,建立巩固根据地。”1940年5月4日,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动顽固派的进攻》的极为重要的第二个“五四”指示。中央一系列的指示都要求新四军应迅速向苏北发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陈毅率领新四军1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在创建茅山根据地的同时,为新四军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作积极准备。

丹阳整编,为渡江北上做军事上的准备。1938年6月,陈毅将管文蔚领导的丹北抗日自卫团扩充为“丹阳游击纵队”,派1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带领20多名军政干部,充实丹阳游击纵队(对外称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委任管文蔚为司令。

渡江北上,开辟苏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挺纵3支队渡江北上,到达江都“三桥两荡”(吴家桥、网子桥、三墩桥、焦家荡、花家荡)地区,部队设防于仙女庙以东,通扬运河以南至长江边等地。至此,挺进纵队完全控制了嘶马、大桥、吴家桥、新老洲一带。2月,在吴家桥地区成立了第一个党的县级组织——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5月组建中共苏北工作委员会, 10月组建中共苏北特委,并开创了苏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扬中合编,猛烈发展苏北。1939年11月,由叶飞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与管文蔚领导的挺进纵队合编,成立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叶飞任副司令兼政委,下辖4个团。12月,新四军挺进纵队除2团在苏南坚持斗争外,其余部队在叶飞等率领下渡江北上到达江都“三桥两荡”地区。在吴家桥一带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发展到2000余人。部队狠抓了干部战士军政素质的提高,建立军政学校,培养青年干部,开展练兵整训活动,帮助地方组建抗日组织,抗日根据地建设生气勃勃。

打击日伪军,新四军在苏北声威大震。1940年2月8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一,日伪军出动400余人,从仙女庙出发,袭击大桥镇。新四军挺进纵队干部战士,冒着大雪,连夜在大桥镇西北花家荡、曹王寺一带伏击,将日伪军击退。此战击毙日伪军数十人,缴获“三八式”步枪20余支,轻机枪1挺。这一仗被誉为“新春大捷”,新四军在苏北声威大震。1940年3月,叶飞率挺进纵队紧急驰援半塔集。5月,激战吴家桥,粉碎日伪军的“扫荡”。

郭村保卫战,取得军事政治双重胜利。6月28日至7月4日,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纠集所部13个团1万余兵力,重重包围郭村,企图消灭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四军在郭村只有2000余兵力,在叶飞的指挥下,经过7天浴血奋战,击退了来犯之敌,解放了塘头,取得了郭村保卫战的胜利。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到达黄桥地区后,与军分委联合下达了《对于创建黄桥大根据地的指示》,着重指出:“目前的工作任务是积极充实主力,严格整训部队,努力民众运动,建立民主政权工作的基础,随时准备迎接反‘扫荡’、反‘摩擦’的胜利。”苏北指挥部派出干部、民运工作队和服务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8月初,为开辟黄桥抗日根据地,苏北指挥部决定,成立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由第1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兼任办事处主任,主持地方行政工作和战勤工作。8月上旬,相继在泰县、如皋、靖江、泰兴四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南通、如皋、靖江、泰县临时行政委员会,管文蔚、陈同生分任正、副主任。9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成立中共苏北区委员会,陈毅、陈丕显为正、副书记,统一领导苏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行政委员会颁布了抗日民主施政纲领、“二五”减租法令和群众团体组织法。各地还相继成立了工抗会、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商抗会等群众抗日组织,党、政、军、民各项工作迅速展开。无论是基层群众,还是中上层爱国人士,一致称赞新四军是真正保护群众利益,真正抗日的军队,都真诚地拥护和支持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还成立了苏北军政干校,吸收大批知识青年来校学习培训,培养军政干部。部队抓紧整训、扩军,建立地方武装,攻打黄桥以南的孤山、西来镇等日伪据点,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声威大震,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初具规模。

姜堰会议赢得政治上的主动。为进一步争取社会中、上层人士,表明共产党、新四军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愿望,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建议召开苏北各界军民代表会议,共商抗日大计。9月中旬,苏北知名人士韩国钧、黄逸峰、朱履先等联名致函韩德勤、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和陈毅等各军队代表、著名士绅和当地显要,要求各方停战息争,一致抗战,并提出革新政治的愿请。“二李”和陈泰运分别复函表示同意,然而韩德勤却要新四军退出姜堰,再言其他。9月27日,各方代表云集姜堰,苏北军民代表会议在姜堰曲江楼召开。惟韩德勤拒绝赴会。会上,陈毅阐明共产党和新四军团结抗战的坚定立场,为顾全大局,愿意让出姜堰(9月30日,我军履行诺言,撤出姜堰。就在同一天,韩德勤却下达了进攻黄桥的命令,狂妄宣称:新四军一定要撤出黄桥)。姜堰会议的召开,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展苏北,决胜黄桥,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召开苏北抗敌和平会议。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乘胜北上,开进苏北重镇海安,10月9日,陈毅率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为团结、争取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打击反共顽固派的残余势力,建立苏北抗日统一战线,10月31日,苏北各界和12个县代表齐聚曲塘,计 30余人,召开苏北抗敌和平会议。由于韩德勤拒绝到会,改为谈话会。陈毅在会上提出团结抗战六点意见,李明扬要求休战言和。会议决定不得将内战扩大,提出以利全国抗战等四项临时办法和八项基本改造苏北办法。会后,韩国钧、李明扬将各方意见电达蒋介石、顾祝同、韩德勤等,要求建立党政军统一机构,召开以民选为原则的省参议会。这次会议,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反共阴谋,进一步稳定了李明扬、陈泰运等地方实力派,密切了韩国钧等中间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迁驻海安后,为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即着手筹备召开苏北临时参政会。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江都、高邮、泰州、扬中、丹阳、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崇明、东台、盐城、兴化14个县的各界代表推选的临时参政会议员,共388人,包括各党派、各阶层人士,知识分子绅商代表占半数以上,三分之二的参政员是由各抗日人民团体选派,其中共产党员代表只有72人。会议讨论了团结抗战、实行“二五”减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重大事项,通过了《施政纲领》和团结抗战,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新苏北等决议。会议决定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管文蔚任主任。选举黄逸峰为议长,朱克靖、朱履先为副议长,公推韩国钧为名誉议长。会后,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县,先后成立了参政会,建立“三三制”政权。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遵照中共中央大力发展苏北的指示精神,经过艰苦努力,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新四军部队不断壮大,党的抗日方针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发投身于抗战洪流之中。1940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黄克诚到达海安,与陈毅、粟裕等会晤,共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等问题。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华中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任政委,这就使华中的抗日武装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巩固和壮大苏北乃至整个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