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期●纪念新四军东进80周年●

八十年后 东进寻踪(上)

作者:本刊记者 陶丽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循着《新四军军歌》的旋律,我们开启了这趟向新四军东进80周年致敬之行。

歙县岩寺
  如果喜欢参观军事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细心的你一定会在博物馆的军事地图上,经常发现一个诸多箭头集中指向的地名——岩寺。这是个建制历史可以从南宋谈起的古镇,具备了一座皖南小镇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元素:山明水秀,古迹众多。丰乐河、文峰塔、点将台、通济桥、洪福桥、进士第牌坊……无不诉说着这座小镇的历史悠久。岩寺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有着皖南小镇的婉约,更在于它流淌着中国人不屈的血性阳刚。八省游击健儿曾在此集结,休整集训、统一思想,迈开坚实的步伐,东进北上开赴抗日前线!

1938 年的三四月间正是岩寺柳绿桃红的时候,新四军第1、第2、第3支队和军部陆续抵达岩寺。军部设在岩寺的金家大屋,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也住金家大屋。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军需处、参谋处等设在军部附近的百姓家中,机要科及电台设在距军部百余米的洪桥(洪福桥)东头的屋子里。坐落在岩寺原村口的文峰塔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为七层八面塔。凤山台在文峰塔南侧,是衬托塔景的装饰性建筑,1938年4月20日叶挺军长等曾登此台检阅新四军部队,因此凤山台又称为“点将台”。

80年后,作为铁军精神的敬仰者和传播者,初入小镇的我们,站在新四军军部旧址金家大院前竟然一时语塞,来之前胸中的各种澎湃此刻均安静下来。这是一组典型的徽州建筑群,四幢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及前后院落,藉丰乐河南岸坐北朝南依序而建。层层叠叠的马头墙高出屋脊,鳞次栉比,散落山间,错落有致。建筑色调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浓绿与黑白相映,白墙与青瓦相依。后建的“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坐落在洪桥与金家大院之间,纪念馆的建筑色调、风格均沿用了原建筑群的格调,与周边建筑、环境和谐一致。步入纪念馆序厅,地面的“挺进 抗敌”漫画雕刻和大厅正面墙上的“铁的新四军”铜字展标,言简意赅地告诉了来访者这座纪念馆将要讲述的故事。如果你静静地从岩寺集结、誓师东进、军民情深、抗日烽火等展厅一一走过,你将对这支即将出征的队伍和这个古朴的小镇有更深的了解。

新四军在岩寺集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接受国民党第三战区的点验,奔赴前线抗击日寇。知道新四军在岩寺集中的消息后,大批没有赶上整编的游击队员、青年学生、各行各业的工人、小职员、穷苦农民陆续奔向这里,在岩寺期间部队规模迅速扩大,武器装备也得到了充实。岩寺上渡桥江家祠堂内的“皖南新四军修械所”有20来个工匠,尽管白手起家,甚至修枪炮的材料是收集来的子弹壳和废铜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为战士们的枪支上配上锋利的刺刀。除了修械所白手起家,新四军还通过向地主借、向民间买、缴获民团等途径充实了武器装备。

初到岩寺的新四军由8省14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来,有些战士不理解国共合作的意义,各支队伍思想认识上也是参差不齐。军部针对此情况,组织干部、战士学习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时消除对国共合作的疑虑,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同时,他们加强对日军战术的研究、熟悉日军的作战特点,学习水网地区游击战术,还在凤山台前开辟了练兵场进行军事训练。岩寺的军政训练,使将士们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军政素质,使部队在进入抗日前沿阵地前已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四军的到来也给古老的岩寺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新四军的帮助下,当地群众建立了青抗、妇抗、农抗、工抗等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岩寺一带的战地服务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推动了徽州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新四军在岩寺地区前后只有短短的3个月,但对皖南抗日救亡运动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

泾县云岭

第二天,带着不舍我们离开了这座安静美丽的皖南小镇,奔向下一个目的地:泾县云岭。

从岩寺到云岭120来公里,因为路况不熟,我们走到了一条颇为“僻静”的盘山公路。S弯和W弯道交替出现,一面紧贴岩壁、一面万丈深渊。紧张刺激的一段行程除了心跳有些快,眼睛倒是赚了,满眼的层峦叠嶂,青翠欲滴,各种美景应接不暇。3个小时后车终于开上了康庄大道,不久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也到了眼前。

1938年5月5日新四军军部率直属部队撤离岩寺,向太平进发,途经黄山,于8月2日到达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在此驻扎了2年5个月。军部各机关分布在云岭与四顾山之间长达15公里山冲的13个自然村里,军部及司令部落户泾县云岭镇的罗里村,旧址原为两座地主庄园——种墨园和大夫第。

种墨园是个船型的建筑,叶挺军长住此处,周恩来副主席来云岭视察时也是住在种墨园。叶挺将军居住的两间厢房内,办公桌、转椅、书架、简易木架床均是将军当年使用的实物。种墨园第二进大厅是新四军司令部的参谋处。作战会议室还在后一进厅堂,当年的作战会议和一些重要会议都在这个作战会议室召开,将作战会议室安排在如此深的位置也许正因为此吧。会议室右侧的两间厢房是副参谋长周子昆的办公及住所。种墨园的南头是一座小花园,花园门前有一块半亩大小的田地。这块田地二三百米处有一座木结构的桥,宽2米,长约8米,这座桥是1938年8月叶挺军长倡议,军民联合修筑的,桥的两侧书有“军民合作、抗战到底”,后来当地人就将这座桥称为叶挺桥。

大夫第与种墨园之间隔着一个晒场,副军长项英、秘书长李一氓在此办公、居住。大夫第内的回廊有一面碑墙,当看到叶挺将军的“抗战到底”碑帖时,不由得血脉贲张。“抗战到底”是不屈的铁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人民的内心呼号!

大夫第里新增的《新四军女兵在云岭》的专题展览,很值得一看。国家受难民族危亡之际,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收起罗裙,挽起长发,刚毅的眉目代替了娇柔的红妆。她们拿起了枪,走上了抗日战场。新四军队伍里的女战士们和男儿一样,转战大江南北,驰骋江淮河汉,接受着血与火的洗礼,经受着炮火和硝烟的考验。当年,二百多名新四军女兵从四面八方来到云岭。李桂英、李秀英、吴博、方卓芬、巴一熔、陈模、罗伊……她们或在战地服务团,或从事机要、医务和民运工作,战斗和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成为新四军强有力的战斗力量之一。她们各不相同又完全相同,她们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演绎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人生大剧,每一幕都令人肃然起敬。

出了罗里村向西走约500米,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建筑——关帝庙,这里是当年军部的修械所。从修械所继续向西是泾县两大祠堂之一的云岭村陈氏祠堂,建于康熙年间,分为前中后三进,回廊雕窗、斗拱画梁以及祠堂内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异常精美。新四军进驻云岭后,陈氏祠堂作为军部大会堂召开过各种大型会议、开展文艺演出、举办战利品展览。1939年春周恩来到军部视察工作时,在此作了《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等重要报告。接近成年男子身高的木质主席台,陈设一如当年,但主席台因年代久远已不再被容许攀登。主席台正面的大厅内仍保留着多处新四军时期的标语,环顾四周这些木柱子、石柱子上的标语,似乎能感受到当年坐在这里听报告的人们的满腔热血和报国热情。

其实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准确地说应该是新四军军部旧址群,除以上提到的军部司令部旧址、修械所、军部大会堂,还包括政治部(汤村)、教导总队(中村)、战地服务团(新村)、中共中央东南局(丁家山村)、烈士墓、叶挺桥等10处旧址,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

从1938年8月到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驻在云岭的27个月里,部队从2万人发展到9万多人,军长叶挺在这里指挥新四军时间最长,新四军从整编之初的懵懵孩童成长为生机勃勃的翩翩少年,云岭堪称“新四军的摇篮”。其间军部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泾县辖区及周边地区各种群众抗日团体纷纷成立,皖南地区党的组织普遍恢复和建立健全起来;军部的职能机构在泾县期间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成立了新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教导总队等机构;军部还直接领导和指挥皖南新四军,多次粉碎日伪军进攻和“扫荡”,保卫了皖南,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力,证明了新四军的战斗力,鼓舞了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

离开云岭,继续东进,下一站镇江茅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