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期●青少年绿洲●

创新“联系点+”模式 助力青少年知史成才

——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革命传统教育有力度

作者:顾国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把广大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工作目标之一。

多年来,研究会坚持“传承历史,弘扬传统,服务现实,奉献关爱”的发展理念,以一颗拳拳责任之心、服务之心和关爱之心,深入挖掘、研究、留存、传承革命历史,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契合点,创新“革命传统教育联系点+”(简称“联系点+”)模式,助力广大青少年知史成才,为学生思想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初步显现了“以点渗透,以点引领,以点辐射”的良好效果,先后获得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15~2017年度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着眼于青少年成长,认清责任所在

成长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对于党和国家的革命历程、英雄先辈、革命传统等知之甚少。有的学生还错误认为,忆苦思甜已经不需要了,英雄先烈已经不在了,革命传统已经过时了。近些年来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不少青少年学生造成了恶劣影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净化思想灵魂、造就“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加强革命历史传承和革命传统教育非常必要,非常紧迫,也是研究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谋划发展战略,积极布“点”

 “联系点+”作为“牵手红领巾,共圆中国梦”的重要平台,与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相容性。研究会坚持把握主旋律,发挥资源优势,认真谋划“联系点+”发展战略,确立目标,积极布“点”。

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研究会主动出击,以各分支机构(会员组)为基本骨干,确定“一组一点”布点目标,先后与区内19所大、中、小学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联系点”共建关系,其中1所大学,2所完全中学,1所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共建双方签署了共建协议,责任明确,研究会给“联系点”学校颁发了铭牌。各“联系点”学校视之为一项特别荣誉,普遍认为意义深远,责无旁贷。航头、周浦、新场、三林等分支机构积极性很高,主动增建了“联系点”。

研究会的“联系点”不断向祖国西部拓展,先后与新疆莎车县相关部门和所属第五小学、云南西双版纳州老干部局、西藏江孜县关工委建立了共建关系,通过赠予史料书刊、《大江南北》等红色期刊,开展网络互动,密切了相互联系,传递了真情关爱。研究会2018年实现《大江南北》征订4535 份,其中近200份赠予祖国西部。西藏江孜县关工委传来信息:与浦东建立友好关系,非常乐意;浦东赠予的刊物,有的同志不懂汉语,给他们作好翻译,连声说“扎西德勒”。新疆莎车县第五小学给研究会送来了维汉双语书写的“感谢信”;云南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帕沙傣泐来信深切感谢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关怀!

发挥职能优势,传递正能量

“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知史才能面向未来”。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发挥职能优势,传递正能量。

一是留史后人。通过抢救性挖掘、征集,近几年研究会先后出版了《浦东革命前辈风云录》《浦东抗日武装斗争》《周大根烈士纪念文集》《姜氏兄弟革命斗争回忆录》《赤诚——储贵彬同志纪念文集》《连柏生纪念文集》《林达纪念文集》及浦东传奇抗日英雄朱亚民的《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等近300万字的书籍,近期将出版《心中的旗帜》一书,成为广大“红领巾”的“红色读物”“绿色食品”;协同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等到胜利那一天》30集电视连续剧,向学校赠送DVD350多套;与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拍摄了反映浦东、浙东抗战历史的8集电视纪实片《血染着我们的姓名》,上海电视台和其他各地卫视相继热播。

二是发挥“宣讲团”和“铁军讲坛”作用。研究会宣讲团和“铁军讲坛”,多年来坚持送革命历史、优良传统进校园,言传身教,现身说法,进行生动、感人的传统教育,以真情实感,震撼、激励、鞭策广大学生,陶冶情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期间宣讲达百场次,受教育学生60000多人次,被誉为不在编的学校德育老师。与此同时,以老少结对、少少结对等形式,实施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零距离的帮教、帮弱、帮困。

三是在纪念和缅怀中激励前行。坚持以史鉴今和缅怀先辈并举,自觉融入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具体实践,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各类缅怀、纪念活动,自觉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 “铁军”精神,在纪念和缅怀中激励前行。如在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会上,上海市六灶中学的学生面对“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进行宣誓。仅2016年,研究会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各类纪念活动达300多人次。同时,在“联系点”学校中开展了以“继承革命传统,追逐青春梦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有的学生的征文在《大江南北》等刊物上发表。


上一篇:话说护身符下一篇:哭泣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