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期●缅怀篇●

安葬在中国境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作者:齐红 尹继波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开始至1953年7月结束,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战争结束后,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维护朝鲜停战协定,直到1958年10月,全部撤出朝鲜归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有290万人投入朝鲜战场,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志愿军伤亡36万人,非作战减员2.5万人,不包括失踪被俘。牺牲的团以上干部216名。据有关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能查找到姓名的志愿军烈士有183000余名,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西藏自治区无志愿军烈士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志愿军烈士。这些牺牲的志愿军,大部分安葬在朝鲜,但也有一部分安葬在中国境内。
  安葬在中国境内的志愿军烈士,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运回国内后方医院就治的志愿军伤病员,因抢救或医治无效而牺牲的。二是重伤员在运回国内途中牺牲的。当时志愿军的运输力量很有限,没有足够的汽车,火车也因美军飞机的轰炸而不能正常运输。运送伤员常常是火车、汽车、马车、担架并用;加之运输伤员的过程中,常遭到美国空军飞机的轰炸;以致很多伤员在运输途中,或运回国内时已经牺牲了。三是根据中央要求,将牺牲的团以上干部、营以上的立功人员、战斗英雄运回国内安葬。由于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当时安葬过程中的记录与标记都不翔实,最终也只是一部分著名的英雄人物和团以上干部等,运回了国内。
  另一种情况是牺牲在国内的志愿军烈士。其中有志愿军空军飞行员或机场地勤人员,遭敌机轰炸偷袭牺牲的。志愿军空军于1951年1月参战,作战空间主要在朝鲜的三八线以北,均使用中国境内的机场。为了阻止志愿军空军入朝,并破坏志愿军空军的作战,美国空军采取偷袭志愿军空军机场的行动。美军的飞机常常利用天气条件、山地遮挡等,进入位于中国境内的丹东浪头、大东沟、凤城大堡等志愿军空军机场上空,进行偷袭,主要袭击正在起飞或降落的飞机及机场设施。有的飞行员或地勤人员因敌机偷袭而牺牲。现辽宁省凤城市大堡志愿军空军机场有一个小型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安葬的是牺牲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浪头机场附近也有分散的志愿军烈士墓。再就是志愿军在入朝前准备阶段的非战斗减员。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开赴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防,并随时准备入朝支援朝鲜人民。在此期间,东北边防军及东北军区为巩固东北边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抢修机场、修筑地下战备工事、抢修道路、修建桥梁等,这期间也有一些因公牺牲人员。
  国内安葬的志愿军烈士,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沈阳、丹东,吉林省的集安、通化等地及国内的其它相关地区。中国境内志愿军烈士陵园分布情况如下——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位于沈阳市于洪区陵东街,北陵公园的东北面,总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陵园内建有烈士纪念碑、烈士事迹展览馆和烈士陵墓区。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坐落在陵园中央,纪念碑高23米,碑座有两层平台,底层平台两侧各有四幅大型铜质浮雕,下面是九级台阶。碑身镌刻董必武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碑的背面刻有碑文,简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碑的顶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持枪全身铜质雕像。碑的下面是郭沫若同志1962年的题诗:“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昭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 园内栽植松柏等树木4000余株。
  陵园于1951年8月建成,1999年进行改建,同年10月15日改建完成。纪念碑左、右、后面为墓区,共安葬着123位抗美援朝烈士。其中有3位军级干部,即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吴国璋、第50军副军长蔡正国、第23军参谋长饶惠谭;10位师级干部,以及团级干部。英雄人物中有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杨连弟、孙占元、孙生禄、吴志洲、倪祥明、邱少云及其他战斗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从朝鲜战场或丹东运送到沈阳的。重新修建的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内有12个展室,展出珍贵历史照片181张,文物240件,全面介绍了陵园内安葬的123位志愿军烈士的英雄事迹。其中有:邱少云烈士生前用过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生前用过的轻机枪;杨根思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的请柬;蔡正国副军长牺牲时的弹洞血衣等。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 “党史教育基地”。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锦江山北麓,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早的烈士陵园。陵园始建于1951年5月, 1971年10月丹东市对陵园进行重新修整,并修建了 “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 1984年3月,丹东市各界群众和驻军指战员又对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修缮和绿化,使烈士陵园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9月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纪念日之际,丹东市军民踊跃捐资,又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整修一新。
  陵园正面,是一片苍松翠柏,中央是志愿军烈士纪念碑,碑高20米,花岗岩建造,呈方形,汉白玉贴面,上面镌刻着由毛泽东主席笔迹集字的 “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园内还有一座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塔,是1951年志愿军第50军修建的。陵园两侧设有烈士事迹展览室2处,陈列面积280平方米,展出陵园内安葬的烈士事迹。
  纪念碑的周围为烈士墓区,安葬着264位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其中有一、二级战斗英雄及特等功臣13位,团以上干部8位及其他志愿军烈士。特等功臣、一级英雄陈德忠就安葬在这里。
  陵园于1987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命名为“丹东市未成年人教育示范基地”。

丹东市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丹东市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丹东市仁忠前路67号,陵园修建于1952年,始建时为散葬墓。1997年4月,丹东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抓紧对七道山烈士墓进行整修,还革命烈士安心长眠地下的优雅环境”。改建工程于2000年清明节破土动工,同年7月27日竣工。2009年,元宝区投资54万元,对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再次进行大规模维修改造,工程于同年10月25日竣工。陵园内安葬着志愿军烈士689位,园内种植689棵黄杨树,象征689位烈士英灵。陵园总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纪念广场占地1220平方米。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改造维修,现在的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环境整洁优雅,庄严肃穆,绿荫掩映,溪水潺潺。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从朝鲜运回国内后,曾暂厝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之后迁移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元宝区烈士陵园于2006年12月,被丹东市政府授予“丹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丹东市区县级烈士陵园尚有振安区、振兴区和宽甸县北山革命烈士陵园,共计安葬1500余名志愿军烈士。

凤城市革命烈士陵园
  辽宁省凤城市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75年,坐落于凤城市凤山街凤凰山村的凤凰山脚下,占地7119平方米。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墓区、纪念堂与纪念广场。纪念碑位于园区中央,高9米,水泥结构,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园内安葬的大部分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其中有姓名的烈士267名,无名烈士56名。
  2006年,丹东市政府将凤城市革命烈士陵园定为“丹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集安市志愿军烈士陵园
  集安市志愿军烈士陵园坐落在市区北部的大禹山西麓,陵园始建于1953年6月,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1957年和1997年,吉林省政府拨专款,对陵园进行了全面修整。现陵园建有纪念广场、陵墓区及附属设施。陵墓区种植700余株青松,绿树成荫,庄严肃穆。陵园内安葬志愿军烈士859名,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烈士739名,无名烈士120名。
  1988年吉林省政府批准集安市志愿军烈士陵园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坐落在通化市东昌区环通乡石棚子村,占地18000平方米。陵园始建于1951年10月,2000年通化市民政局拨款对陵园进行修缮,由纪念广场、无名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墓区组成。陵园内安葬志愿军烈士558人,其中有名烈士221名,无名烈士337名。
  2008年10月,通化市政府将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列为通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该陵园被列为吉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志愿军烈士墓
  除集中安葬志愿军烈士的陵园外,仍有一些零散的志愿军烈士墓分散在各地。各地民政部门为安葬志愿军烈士,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多次寻找,集中安葬。但因时间太久,了解情况的人越来越少,仍有一些零散的志愿军烈士墓没有迁进专门的陵园。丹东地区文物部门在对地区文物进行普查,以及对红色遗址进行调查中,发现还有零散志愿军墓分散在各乡镇。这些分散的志愿军烈士墓数量不多,有的是独立墓,有的是几座墓集群,也有的是小型陵园。在丹东地区主要分布在丹东地区的五龙背镇、花园沟、蛤蟆塘镇、七道沟、四道沟、浪头镇等地。
  运回国内救治的伤员,主要是通过鸭绿江沿线的几处过江地点运回的。靠近鸭绿江边的丹东、集安、通化等地是志愿军伤员归国后最初治疗的地方。特别是丹东的志愿军后勤医院,是志愿军伤员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战争的深入,志愿军伤员增多,临近鸭绿江的城市难以承担救治工作。于是,一批批伤员疏散到全国各地救治。承担救治任务的主要是部队的野战医院,也有部分地方医院。运往各地救治的伤员,因救治无效牺牲的,大多就近安葬在当地。这样,志愿军烈士除了安葬在丹东、沈阳、集安、通化等地,还有一部分分散在其它省市。
  2005年7月,湖北省赤壁市病退的二级警督余法海同志在扶贫时,在赤壁市西南30多公里的羊楼洞村老营盘茶山上,发现了一片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墓群。余法海通过走访当地百姓,查阅相关史料得知: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为抢救从抗美援朝前线转运后方的伤病员,湖北省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当地百姓称为“野战医院”。从1951年10月到1955年2月,五年间该医院救治了1200多位志愿军伤病员,其中有142位伤员因伤势过重而牺牲,被安葬在羊楼洞村。
  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情况,这些分散的志愿军烈士墓,会逐步迁移安葬到烈士陵园。
  在纪念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60周年之际,让我们深切缅怀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血洒战场的志愿军烈士,愿他们的英灵安息吧!
  (本文作于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