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期●改革开放40年征文●

南通农村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王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与全国一样,南通农村改革走过了40年光辉历程。40年中,南通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农业变强、农民变富、农村变美。全市率先在江北以市、县(市)为单位达到省定小康标准,建成江苏江北第一个 “小康县(市)”群,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眸40年南通农村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1979年~1984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农村旧的经济体制,形成新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南通农村管理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农业经济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辅之畜禽鱼等称之为副业的养殖业,而种植业又以纯粮纯棉为主。管理方式以“出工一窝蜂,分配一拉平”为特征,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农村发展滞缓,处于基本温饱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1978年全市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平均口粮477斤,人均分配收入96.98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农村首先在生产队内部建立起若干个常年相对固定的作业组,实行联产到组的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下发后,全市普遍推行了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全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上半年,全市52644个生产队,实行包干分配的51996个,占98.8%。1983年下半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市全面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建制,并以其行政区为基础,建立了262个乡人民政府和31个镇人民政府,建立了4798个行政村和村民委员会。1984年,按中央统一部署,全市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和发放土地使用证工作。在农村第一步改革阶段,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射出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较快提高。

第二阶段,1985年~1991年,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探索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对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改革。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棉、油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国家计划合同定购的新政策,并逐步放开肉、禽、蛋、奶、鱼、菜、果等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实行随行就市。我市为适应这一改革,迈出了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各县(市)涌现一批专业户、专业村,一大批专业户和重点户成为农副产品生产的生力军。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主粮自给率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种农产品种植,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1年产值达115.9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30.39%,并以工建农、补农。

推行人分口粮田、劳分责任田的“两田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调整和完善工作。在农民自愿互利基础上,对承包地以零并整、相对集中、适度连片、合理轮作。至1989年底,全市4695个村51802个组中有44713个组进行调整完善,其中实行口粮田、责任田分包的37555个组,变动承包地农户157.36万户,调整承包地面积24.41万公顷。

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深化整个农村改革阶段。这一阶段是农村改革的深入阶段,涉及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要素的进一步改革,最重要的是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开放了农产品市场。

全市继续推进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基地、龙头企业、市场三大要素;努力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城郊型、外向型高效农业体系,全力发展适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群消费需求的城郊型农业,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全市农村积极推进多种经营百项投入工程,扎实开展以多种经营为重点的农业亿元乡镇、千万元村、百万元组、十万元户活动。下大力气建设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基地,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初步建成高效农业的结构框架,努力建设稳定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南通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乡镇企业发展新机制。

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上,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按中央政策,完成新一轮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工作;另一方面,全市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乡镇企业持续增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崛起,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乡镇基本实现小康。
第四阶段,2003年~2012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对农业实施反哺政策,由过去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4年,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要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农业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惠农政策。

全市认真贯彻中央文件,把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提出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一是推进土地集中型、农民合作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开发农业,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专业。三是建立健全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推进农村就业创业全民化。同时,搞好农民住宅集居点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风气的全面好转。

南通高效农业长足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经济攀新高、环境展新貌、民生得新惠、文明创新风的良好局面,全市率先在江北先后以市、县(市)为单位达到省定小康标准。

第五阶段,2012年11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聚焦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制定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党的十九大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等作出全面部署。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推动下,南通用新发展理念统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联盟“三个全覆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扶贫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十三五”前两年累计脱贫率64.75%,七年中经济薄弱村全面增收。南通诸多“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三农”工作延续并提升了多年来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喜人态势,为南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改革40年,南通农业、农村、农民变化巨大

农业变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40年中,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生巨大变化。在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围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进行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集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数累计1969个,基地面积484.47万亩。40年中,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是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农业科技贡献份额由改革初期的2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二是水利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个洪、涝、旱、咸综合治理,水利、航运、水产、造林综合利用,大、中、小工程相结合,具有防洪、挡潮、除涝、灌溉的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抗灾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4%。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全市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96.87%,小麦机收水平99.52%,水稻机收水平95.86%,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69.9%,粮食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48.8%。农田水利建设已基本实现全方位机械化施工,各类设施园艺栽培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得到推广。

农民变富,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显著变化,农民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40年中,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发生巨大变化。1978年,全市农村94.88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村改革以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农外产业转移、外出打工的热潮。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235.93万人,转移率达78.78%。全市境外劳务输出多年来保持全省领先,农民境外投资不断取得新进展。经政府部门批准,全市400多个农民企业家在国外兴办近100个企业。40年中,农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472元,是1981年249元的81.22倍。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年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1.5平方米。

农村变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农村环境建设稳步推进。40年中,县域经济实力发生巨大变化。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名单中,南通市所辖各县(市)均在列。南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多元结构转变。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原南通地区六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1978年为53:26:21,2017年调整为6.28:48.14:45.58。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建筑业成为农村中的新兴产业,2017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600.1亿元,是1978年的606倍。累计获鲁班奖100项,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南通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巨大变化。教育现代化扎实推进,居苏中、苏北首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基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全省领先,全民健身工程在农村乡镇覆盖率达100%,近300万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42942户68960名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17年全年保障资金达3.18亿元。146.13万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100%。“五保”老人全部纳入政府供养,40年中,南通农村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村路、电、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电网改造使农村电网的整体供电能力和农户用电容量得到了质的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100%。六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业生态县。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村庄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喜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