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成都战役中发生的一个故事,由于时间太久远,我只记得故事的主人公姓杨。
1949年12月进行的成都战役,是我军解放大西南的最后一次决定性战役,此战役基本上歼灭了退往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他们中的残余不得不最终退出了大陆。
成都战役前夕,国民党部队已呈兵败如山倒之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气势如虹的攻击下,国民党部队的残兵败将,向大西南节节败退。我第二野战军到达成都地区的时候,不但行军途中不时遭遇敌军随地展开战斗,而且在夜晚准备宿营时,也时常出现与敌人从不同方向进入同一个村镇的情形。
杨同志是连队的粮秣员,每次连队行动他总要提前出发。这天,杨粮秣员又是在连队行动前就出发了,正独行之际,蓦见大队敌军迎面走来,敌人同时也看到了他,这时想退回去或朝旁边躲避都已来不及了。关键时刻,杨粮秣员急中生智,计上心来,果断决定冒充敌军战场起义的联络员,硬着头皮大摇大摆地继续前进。杨粮秣员根据敌军队伍里有人骑马和队伍的规模判断,对方有一个营的兵力。
迎面走着,步步逼近,杨粮秣员故作镇定地高声向对方喊话:“喂!我是奉命来欢迎你们的。”敌军士兵见杨粮秣员是解放军战士,举枪欲射,杨粮秣员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地反复呼叫:“弟兄们,不要开枪,我是奉团长之命来欢迎你们的!”骑马的军官被杨粮秣员的镇定举动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手下的士兵也全蒙了。尽管敌军官满脸疑惑,但还是制止了手下的蠢蠢欲动。
敌军戒备森严地走了过来。杨粮秣员看出了敌人的迟疑不决,于是底气十足,笑容满面地迎上前,从容不迫地说:“我等候你们很久了!”敌士兵个个持枪,杀气腾腾;敌军官则一言不发地紧盯着杨粮秣员,以窥破绽。但面前仅有一位解放军战士,毕竟构成不了什么威胁,所以敌军官并不紧张。杨粮秣员成竹在胸,乘机编出一段话:“你们团长已经率领全团官兵战场起义了,现正在前面十多里处等候你营的到来,食宿皆已安排妥当,特令我专来迎接带路,请随我一同前往吧!”
事有凑巧之处,杨粮秣员所说的地点,恰好正是敌军计划中的宿营地,所以敌军官马上相信了,命令手下收起武器,加快行军速度,跟随杨粮秣员向目的地进发,同时,说话口气也缓和多了。
计划的第一步尽管实现了,但杨粮秣员心里依旧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为没有事先的周密安排和准备,一时也无法与部队取得联系,什么意外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自己一个人对付一个营,毕竟是很困难的事。这出戏该如何成功地演下去,他心里并没有底,现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视情况定夺,随机应变了!
相安无事地走了一段路程后,办法也想了出来。杨粮秣员驻足对骑马的军官微笑着说:“宿营地快到了,请将你的马借我骑一骑,先给团长报个信,方便部队到后马上就能住下来,好吗?”敌军官将信将疑,但见杨粮秣员神态自若,又说得在理,想了想还是勉强答应了。
杨粮秣员见敌人上钩,心中暗喜但不露声色。他沉着地接过马缰绳,翻身上马,缓缓行了几步,然后快马加鞭,急驰而去。
当杨粮秣员人影快速消失之后,敌军官内心又犯起嘀咕:此事尚有可疑之处!难道是他的脱身之计?正当敌军官忐忑不安之时,倏地又见远方出现了杨粮秣员去而复返的身影。这不仅彻底消除了敌军官心中的疑虑,而且也增强了对杨粮秣员的信任感,相互之间的谈话也就轻松愉快坦诚多了。
不久,杨粮秣员带着敌军来到村头的打谷场上,让全营官兵把枪架在一旁,列队就地坐下休息。这时,村子里也走出来几位工作人员,非常客气地把敌军官和杨粮秣员迎进村内。
突然间,打谷场周围伏兵四起,威武雄壮的一个连解放军战士,持枪将坐地休息的一个营敌人团团包围,齐声高喊:“缴枪不杀!解放军优待俘虏!”敌人见势不妙,只好乖乖投降。
就这样,在杨粮秣员巧妙周旋下,一个连创造了不费一枪一弹俘虏了敌军一个营的军事奇迹。杨粮秣员也因此立下一次大功,并受到了军部的表彰,参加了全军在遵义举行的庆功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