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革命老妈妈管兰芳
一位历经战火洗炼、饱经风霜、至今仍精神矍铄的小脚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她参加新四军一生求索的故事。她就是扬州市政法战线离休老干部管兰芳。
1925年,管兰芳出生在一个偏远、穷苦的江北农村——江苏泰兴县南新街野肖村,饱尝了那个年代所有中国贫苦农民那种暗无天日的日子,承受了与年龄极不相称的苦难。
管兰芳15岁那年,新四军东进抗日,部队就住在她的家里,管兰芳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跟着唱歌识字;看他们写标语,贴传单;随他们开会,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她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他们觉醒的斗志和坚定、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深深地感染着管兰芳,启迪了她向往革命的心灵之门。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一有空就给管兰芳讲革命道理,还教她识字、写字。管兰芳很聪敏,也很刻苦,几个月的时间就认识会写了一千多个字,很快就能协助新四军同志写标语、贴标语、散发传单。
管兰芳走上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先她的父母就不同意她走出去,认为女孩子应远离炮火纷飞的恶劣环境,在家过安稳日子,乡里乡亲也是闲言碎语不断,亲戚朋友也不时施加压力,阻挠管兰芳出来参加革命。小小年纪的管兰芳,却能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冷静耐心地用学到的“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革命道理,用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事实,用住在家中的那些女共产党人为拯救国家和劳苦大众所付出的牺牲,一遍一遍、一次一次反复给亲人做工作,感化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亲人们,终于突破了父母关、亲友关、社会舆论关,获得了理解和支持,走出去参加了革命队伍。在管兰芳实际行动的感召下,她的父母亲和兄弟姐妹都相继参加了革命。
管兰芳在16岁时,连名字都没有,还是当时的地下工作者给她起名管兰芳,祈愿她犹如革命的兰花,芳香致远。也许就是那一刻,管兰芳融入了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在那个年代,艰苦险恶的敌后工作,一个被封建的裹脚布缠小了脚的农村女孩子,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无畏艰险,写标语,贴标语,脚上打起了泡,依然奔走在城镇乡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打游击,护送地下工作者过敌人封锁线,破坏敌人公路,切断日寇交通线。有一次被敌人发觉,机智的管兰芳藏在了河里,一直坚持到黑夜,才上岸跑回驻地。就这样,青少年时期的管兰芳,用坚韧无畏的精神,用一双小脚丈量着前行的革命大道。 管兰芳在参加革命的第二年,就担任了乡妇抗会会长,组织妇女站岗放哨,做军鞋支援前线,还教妇女同志识字,带领姐妹打鬼子,无论是开展游击战还是支前拥军,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参加了泰兴严徐庄战斗,我军一次就全歼日伪军200多名,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1943年的5月,18岁的她,由县委书记张兰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个月后转正成为正式党员,参加了泰兴县委工作队,并担任张吉乡妇抗会会长,奔跑在抗日第一线,发动群众,宣传我党坚持抗日的主张,宣传国共合作。当时管兰芳的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在坚持地下斗争的日日夜夜里,组织带领群众抗租抗税,筹集军粮、药品支援前方浴血战斗的新四军。她曾为救治伤病员取药途中遭遇敌寇而负伤。在最艰难时,她总是站在战斗的最前沿。
1945年,管兰芳生了第一个孩子,在同一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举国欢腾,双喜临门。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发动内战,解放区一时血雨腥风。管兰芳和战友们被迫又转入地下,当时国民党扬言三个月消灭共产党,把共产党员、新四军干部及其家属列为剿灭格杀对象,斩草除根。管兰芳面对乌云压顶,想方设法,辗转奔波将第一个孩子送到姑母家,当时她又有身孕,仍坚持地下斗争。1946年7月,管兰芳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的宣家堡战斗,她组织200多名妇女、几十副担架,在火线上来回穿梭,奋不顾身抢救伤员,她一人从阵地上救下7名战士。
1947年春天,党组织决定让管兰芳和十几名干部北撤,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由交通站同志护送,在泥泞的田埂上冒雨出发。管兰芳因缠过脚,走不快,跌倒爬起,浑身上下成了一个泥人,到了目的地,因大出血,倔强的她只休息了几天,就挺着大肚子,坚持到根据地被服厂工作。1947年10月,管兰芳随丈夫转入大部队,一起奔赴前线,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每次战斗都十分惨烈,所有人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管兰芳带领担架队、医护人员,冒着炮火和弹雨,拼命地抢救伤员,战斗到最后一刻。
1949年初,管兰芳转到地方工作,任泰兴县民运部组织干事。当时正逢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她带领群众筹集粮草、军鞋、船只,动员民工参战,组织担架队,为解放军顺利渡江解放全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战争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足迹和历史荣光。革命前辈管兰芳们的不朽业绩,将鼓舞和激励我们后辈阔步在新长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