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是中国人民军队的光辉标志。它标示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标示着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一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
大革命时期,中共由于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没有认识到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放弃了革命军队的领导权,从而使蒋介石等公然背叛国民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洗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和前途未卜的中国革命,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或投到同党有联系的军队中去。同时,中共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在1927年7月12日召开了临时政治局会议,改组了中共中央,形成了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等5人组成的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常委会初步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通过了挽救中国革命的三项决议。一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二是决定由中共独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三是决定尽快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并表示,中国共产党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大革命的失败让中共清醒认识到:没有人民的军队,革命不可能成功。这也是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的意义所在。7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
7月26日,周恩来在陈赓的陪同下秘密抵达南昌,首先与朱德会面,了解南昌社会动向,分析敌我态势。朱德曾兼任南昌公安局长和军官教导团团长,对南昌的情况非常熟悉。27日,起义军前敌委员会在江西大旅社正式成立,周恩来主持会议,缜密筹划起义事项,预定在7月30日晚举事。最后作出决定:8月1日凌晨4时举行起义。后因消息泄露,起义提前了两小时。
8月1日二时整,三声清脆的枪声划破南昌夜空,这是起义的统一信号。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军2万余人,在南昌城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当年烽炬传千里,从此风雷遍九垓”。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鲜红的斗争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其意义深远而伟大。
从“国际赤色日”到八一建军节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领导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形成这一认识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最初,纪念“八一”与纪念“五卅运动”等革命日的意义一样,只是把它当作反帝斗争或反帝拥苏的宣传动员日来看待。如在1929年7月27日发表于《红旗》的《中国共产党为八一国际赤色日宣言》,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把“八一”定为“国际赤色日”,以“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都动员自己的战斗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战争”。一直到1932年,纪念“八一”都是以“国际赤色日”或“反帝战争日”来冠名。如中共中央1932年6月8日颁布的《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决议》,苏区中央局1932年7月10日颁布的《关于八一国际赤色日的武装示威的决议》,以及中共中央1932年8月1日发布的《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宣言》,都强调“‘八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的劳苦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强盗战争的日子!”
1933年6月25日,中央颁布《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决议》,指出“今年‘八一反战日’适为红军成立纪念。应向广大群众指出,只有中国的工农红军才是中国劳苦群众的唯一的救星,并发动白区群众庆祝红军的胜利”。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八一”为红军成立纪念日。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指出“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与红军成立,特决定自一九三三年起每年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作出《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指出“8月1日是全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纪念日,同时是中国南昌暴动纪念日,中国工农红军即由南昌暴动开始,逐渐在斗争中生长起来。”正式“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在中共中央、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1933年8月1日前后,中央苏区军民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红色中华》辟有纪念“八一”的特刊和专号,专门报道各地相关的活动和文章。如7月30日晚,工农剧社举行了纪念“八一”的晚会,出现了“人山人海”的盛大场面。晚会还特别邀请毛泽东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他从南昌暴动与秋收起义……说到井冈山的斗争”,“使在场同志感觉到无限的兴趣”。
8月1日,在瑞金城南竹马岗第一次举行了庆祝“八一”建军节的阅兵典礼。清晨4点左右,苏区军民打着火把,从四面八方涌来。“在震天撼地的礼炮声中,在悠扬激昂的军乐声中”阅兵仪式正式开始。阅兵仪式分为三项:第一项是检阅部队,第二项是宣誓,第三项是授军旗授奖章。从此,“八一”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解放军建军节。
八一军旗与八一军徽
军旗和军徽是军队性质的象征,是军队灵魂和精神所在。中国人民军队的军旗因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而经过了从借用到仿制到创制的发展过程,最终确定为“八一”军旗和军徽。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湖南省委,早在1927年8月18日召开会议时,就研究决定在秋收起义时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子,并向中共中央报告:“在工农兵苏维埃的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因此,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秋收起义部队擎起了中共的第一面军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军旗是何长工仿效苏联国旗设计的,《何长工回忆录》这样记述:“由我负责设计并制作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鲜艳的红旗中间一枚大五角星,星中是镰刀和斧头的图案,紧靠旗杆有一条十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十分威武、漂亮。”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中也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事实上,在红军初创时期,各地武装起义打出的旗帜各有不同,但大多离不开镰刀、斧头、五角星和红色旗面等元素。
1928年5月,中共中央把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工农红军后,红军队伍逐步走向正规化建设,军旗样式的统一也因此提上议事日程。1930年4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规定:各级军旗一律用五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同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规定样式较前者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旗帜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二是斧镰交叉图案改为锤镰交叉图案。
1931年3月1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的《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对军旗作了新的规定:旗幅的左上方为顶角向上的五星,金黄色,代表中国共产党;旗幅中心为一交叉的镰刀、锤子,金黄色,代表工农;除旗裤一边外,另三边有旗须(红色旗须代表步兵,黄色旗须代表骑兵,黑色旗须代表炮兵,白色旗须代表工兵,蓝色旗须代表辎重兵,绿色旗须代表医护兵);旗裤为2寸3分宽的白布,用以书写部队番号;旗顶为梭镖,带须。由于新颁布的式样比较复杂,而且受限于根据地的物质条件,部队军旗并不能整齐划一地全部更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新旧军旗交叉使用的情况。
1934年,在“二苏大会”上又通过了《关于国徽、国旗及军旗的决定》,规定:军旗为红色底子,横为五尺,直为三尺六寸,中为黄色交叉的镰刀与锤子,右角上有黄色的五角星,旗柄为白色。这实际上是1931年式的简化版,去掉了不同颜色的旗须,统一为一种尺寸,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抗战时期比较特殊,八路军、新四军除了打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外,在抗日根据地内或人民军队内部,常打出红军军旗或素面红旗。
解放战争时期,相当长的时间内把素面红旗作为军旗。直到1948年初,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中共中央军委在讨论军队正规化建设时,提出了统一军旗和军徽的问题,确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军旗、军徽的设计工作。2月21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指示电,征求对设计军旗、军徽和臂章的意见,请各地各单位研拟具体样式报送中央审议。年底,毛泽东看到鲁中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为纪念建军21周年出版的特刊,该刊封面上有一面标识有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的红旗,毛主席和首长们很是欣赏,指示可按这个思路设计军旗:“八一”二字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共领导军队举行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纪念日;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可作为军旗底色;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用黄色。
按此指示,军委工作人员设计了三种军旗图案:第一种是五角星外加“八一”二字,置于旗幅左上方;第二种是五角星置于中央,“八一”二字竖写于五角星内;第三种是五角星右侧加“八一”二字,置于旗幅上半部中央,下半部加五条蓝色波纹水线,象征中国的五条江河。
1949年5月27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各部门的领导审定了“八一”军旗的标准样旗。5月30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关于启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的指示》,指出:“定于六月十五日全军正式开始启用。”要求“在部队中广泛地进行教育,阐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含义,务使全体指战员有深刻的了解,并自觉维护我人民解放军光荣旗帜的严肃”。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的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华社在公布这一命令时,发表了题为《把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插遍全中国》的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