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期●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

盱眙的巨变

作者:孙道权

要问新中国成立以来,盱眙变化的最大亮点是什么?人们不难回答:是道路,尤其是山路。确实,盱眙山路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以往提起盱眙人们就联想起“交通闭塞” “地处偏僻”这些词,我很汗颜,同时,还有一番乡愁在心头。也许, “盱眙”这两个字有些人不认识的缘故吧,因此,这个在地图上很不起眼的苏北多山县,她一直“冷藏”在人们的视线中。

记忆中的盱眙山路蜿蜒崎岖、沟壑纵横交错将她几乎与世隔绝。祖祖辈辈在这穷山僻壤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刀耕火种,晚上油灯为伴,过着贫穷、单调、拮据的日子。多少代人从未走出这山沟沟,到我们这一代才算遇上了好日子。新中国使盱眙山里人上了学堂,每天我们结伴而行早出晚归,翻山岭,趟河流,要么是乡间的羊肠小道,要
么是盘旋的陡峭山路,只能靠双脚出山进山。

盱眙虽然冈峦起伏、险要偏僻,却是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板栗、山楂、柿子、花生、茶叶、药材……漫山遍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造就了这一方神奇美丽的水土。然而坎坷不平、曲折险峻的山路隔离了她与外界的联系,丰富的物产运不出去,绮丽的山水无人知晓,人们的生活常年如旧,时代的气息几乎感受不到。

改革开放的春雷终于震撼了这片美丽的土地,盱眙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开始向世人撩开神秘的面纱。上世纪90年代,这里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生态旅游示范县,盱眙成了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风水宝地”,开始声名远播。接下来,开山筑路,涉水架桥,四通八达的公路如蜘蛛网散落在盱眙境内各处著名的旅游景点,铁山寺、明祖陵、新四军黄花塘纪念馆、都梁公园、第一山公园、八仙台风景区……连到了一块。特别是近些年来,全县所有镇街、行政村都通上了沥青(水泥)路,实现了乡村公路网络全覆盖,总里程达4000多公里。同时,盱眙又有了宁连(云港)、宁淮(安)、宁徐(州)等多条穿境而过的国省干线和高速公路,现在来这里休闲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每年游客达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0亿元,十多年前,盱眙还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江苏省唯一的“中国旅游强县”称号。

路,改变了盱眙人的命运,给盱眙人带来了滚滚财源。多年前,盱眙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天的盱眙人家家户户住新楼。伴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盱眙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盱眙人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改造农产品结构,突出“山”的特点,大做“山”的文章,注重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草食兽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茶叶、药材开发,建立生态旅游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更是红红火火。其“土特产”经过深加工、精加工,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流向了国内外市场。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盱眙人收入的快速增长,不少农户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盱眙人逐步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尤其是近些年来,智慧勤劳的盱眙人发扬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寻找到了一条跨越崛起的特色路径。这就是围绕小龙虾这个“土特产”,做成美食大文章,经过19年“盱眙(国际)龙虾节”的连续举办和精心打造,已经将龙虾产业培育成了特色主导产业。目前, “盱眙十三香小龙虾”不但征服了亿万民众的味蕾,占据了国人的餐桌,还漂洋过海上了洋人餐桌,出口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下近两亿美元外汇,而且势头强劲,人气持续升温。根据专家分析,这个全球共享口福的美食,未来数年仍将火爆。现在的盱眙,在“一虾先行,诸业并进”的战略举措引领下,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数十万人凭着搞小龙虾养殖、捕捞、运输、批发、烧制烹饪和龙虾调料加工与十三香药材种植等相关技术手段在国内外市场打拼,绝大多数山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造就了数百名千万富翁和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