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期●缅怀篇●

父亲朝桢永生

作者:陆惠慈


“百战河山举义兵,国家为重一身轻;男儿有志沙场死,英勇无前敌胆惊。”1941年3月,新四军一师三旅副旅长茅珵,对我父亲陆朝桢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作出这样的悼念和赞美。
  父亲于1916年3月24日出生在南通县一个中等农民的家庭。1936年7月,他毕业于省立如皋师范学校,先后在海门县培德小学和三和小学做教员,并担任教导主任的工作。第二年“七七事变”爆发,父亲在校会课上发动师生募捐支援抗日。
  1938年3月17日,日寇侵占我南通地区,父亲义愤填膺,胸怀“誓死不做亡国奴”的赤胆忠心,毅然决然地弃教从军,协同茅珵等共产党员揭竿而起,宣传抗日筹建武装;先后在金沙、海门等地创办抗日政训班,以发动群众,培养抗日骨干;发展“海启抗日义勇军”,曾担任中队长,并于同年7月由茅珵和王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10日“义勇军”受挫,父亲奉命潜入地下,进行秘密活动。1940年9月,父亲奉命重返抗日部队“崇启海常备旅”担任六团三营二连连长;12月上旬,父亲出任“苏中四分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三旅”(简称为“游三旅”)直属特务营营长。12月26日,他曾带领特务营在“如东县掘港保卫战”中表现英勇果敢,出生入死地营救战友;打垮董伯祥所属海门实业警卫团——给国民党顽固派徐承德右腰一击,荣立战功,获旅部嘉奖。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游三旅”奉陈毅代军长之命,与新四军第三纵队合并为新四军一师三旅,下辖三个团,两个直属营(一个独立营,一个特务营)。父亲继续担任直属特务营营长之职。
  1941年3月初,盘踞在通海地区三星镇一带的反共投降派国民党保安10旅邱冠生部死心塌地投靠日寇,专与我抗日武装为敌,到处烧杀抢掠,人民怨声载道,纷纷要求我新四军回师通海,剿灭匪患。3月20日下半夜,一师三旅副旅长茅珵和旅参谋长廖昌金等奉命率领特务营、独立营和六团三营,从下沙海启三阳镇、江家镇出发,经过长途急行军,秘密进驻海门县三星镇东唐家宅预伏,伺机消灭邱部。
  邱冠生部受韩德勤的指令,纠集杂牌部队千余人,从南通县观音山镇向东移动,妄图占领海启。我部预伏数日,未见邱部之踪影,后得知其部已去日寇处领军饷。3月25日晚,我部奉命转移宿营在海门县三星镇西叠石桥北的冯家埭,计划于次日撤回三阳镇。特务营驻在该埭西头的林家宅,中间是独立营和指挥部,东头是六团三营,共有600余人。
  3月26日拂晓,邱冠生部有备而来,由南通县姜灶镇向东移动至海门县三星镇西叠石桥北冯家埭,兵分两路向我发动进攻,其兵力足有千余之众。我特务营200余人首当其冲,情况万分危急。旅部接到父亲的报告,即令特务营阻击。
  为了使旅部机关和兄弟营不致遭受损失,父亲当机立断,率领特务营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杀伤了大量敌人,并把敌人的部队切成两段,还把一部分敌人赶到横河以南,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旅部机关和兄弟营400余人安全地向冯家埭东北方向撤退了,但特务营陷入了重围,而且敌我众寡悬殊。特务营经过反复奋勇冲杀,准备突出重围。父亲带领四五十人向北突围,见大批敌人涌来,不得不转向南突围,但刚出险地,父亲发现一连指导员沈志超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敌人抓去。
  为了营救沈志超,父亲率众返回险境“虎口夺人”。但不料,在被冲散的残敌中,有一个军官躲在茅坑棚背后,用短枪瞄准父亲打了一枪。父亲左下胸部中弹,顿时口喷鲜血。警卫员顾少家背着父亲向南撤退。不久,顾少家发现父亲身子僵硬、停止呼吸,只好将父亲的遗体安放在横河以南的韭菜田里,自己随特务营的其他同志一起向冯家埭东北方向撤退……
  在这次“海门县叠石桥阻击战”中,特务营先后壮烈牺牲的还有一连指导员沈志超和班长邢志和以及20余名战士。父亲陆朝桢牺牲时年仅25岁!
  父亲牺牲的噩耗传来,全旅上下无不为之悲痛动容。1941年5月,新四军一师三旅追认父亲为“抗烈”,还为家属颁发“抗属证”,同时在海门县明诚小学之东侧,建造名为“猛将庙”的纪念碑,以悼念父亲等28位抗日烈士的英灵,但后被日寇炸毁。1990年清明节,海门县人民政府特地在父亲的牺牲地——海门县叠石桥之东北处建造纪念碑,特邀母亲与我参加揭碑仪式。
  2011年3月26日是父亲为国捐躯70周年纪念日,父亲当年战友、中共上海市委原秘书长萧卡为父亲题词“英名永垂不朽”;2015年元旦,父亲当年战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题词“朝桢烈士,名垂青史”;2015年9月,父亲生前亲密战友茅琛将军深情挥毫题词“朝桢永生”;2017年5月,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满怀激情写下16个字:“烈士朝桢,抗日尖兵;学习朝桢,实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