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期●故事会●

红军游击队里的 “草根医生”

作者:徐进科



在浙西南松阳遂昌武义三县交界的牛头山深山村中,在耄耋年纪以上的老一辈农人心中,松阳“草根医生”叶之权,在上世纪30年代采草药救治红军游击队伤病员,并为粟裕首长治好疾病的故事耳熟能详。80多年过去了,为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重述当年发生在松阳本乡本土、而今世人渐已淡忘的这个故事,意义深远。

  故事的主人公叫叶之权,原名叶之棋,1908年出生于松阳县城中医世家。祖父叶乃高,清末松阳名中医,在无锡、苏州尤负盛名。父亲叶国元,是民国时期闻名乡里、精明医道的松阳名中医。
  叶之权共有兄弟五人,他是老三。解放前,为避抽壮丁,叶之权兄弟各奔东西,举家出走松阳,开始其游医生涯,边采药边为民众诊疗治病,藉此生活。
  1935年春的一天,在牛头山腹地采药的叶之权,在一个小山峰上偶遇一个重伤员在呻吟,山上看不到周边有其他的人。他上前察看,但见伤员血淋淋的小腿不停地流血,呻吟声渐渐变弱,人已经接近昏迷。叶之权就近采了些止血的草药,嘴巴嚼嚼烂敷在流血处,然后用植物外皮捆绑。他正想站起来,不知身后何时站着四五个人,穿着不同衣服,叶之权吓得瘫坐在地上。一个被称为“老曲头”的人跟叶之权说:“老乡别怕,我们是粟裕红军的游击队员”。叶之权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原来“老曲头”是队长,告诉他说,他们是到山村里找人帮忙来抬伤员的。
  游击队员抬起伤员,“老曲头”拉着叶之权的手,再三致谢,同时执意要叶之权随游击队到驻地。当时的游击队缺医少药,他们亲眼看到叶之权能够敷药止血,非常高兴。就这样,叶之权随着几个游击队员到了松阳与遂昌交界的叶过田村后山,当时游击队有四五十人,还有几个伤势较重的伤员。
  在游击队临时休整的指挥部里,叶之权见到了红军游击队的首长粟裕。叶之权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位身材并不魁梧、声音也不宏亮的人,就是大名鼎鼎、让敌人闻名丧胆的粟裕!
  曲队长向粟裕介绍了他们亲眼目睹叶之权为伤员止血的情况,粟裕拉着叶之权的手,连声说:“谢谢你,让你辛苦了!”同时,他希望叶之权帮忙看看其他受伤的游击队员,能否想办法医治。叶之权对伤员逐个仔仔细细查了一遍,对粟裕说:“草药虽有效,但要马上治好伤不太容易,只能逐渐改善”。粟裕说:“能够改善己经非常不错了。”叶之权说:“现在主要是草药不够,用药不间断才会好得快。”粟裕听后,当即派出两位游击队员跟叶之权一起去山野采药。
  叶之权带着两位游击队员,在山野中采来了抗病毒的山金子、七叶一枝花、四大天王、清明官花,去湿热的天雷针、水毛竹、大扑散、三角分,止血疗伤的空不柴、坚彻柴、兰花根、一点红等草药,根据不同的伤势用不同配伍內服外用,为伤病员医治。在游击队几天的休整中,患伤寒的伤员服用草药后基本好转,伤员的伤口也开始逐渐愈合。因游击队另有任务要出发,粟裕让曲队长找来叶之权谈话,希望他留下来参加游击队,做随队医生,发挥特长救治伤病员。叶之权欣然留下,就这样成了红军游击队的队员。
  叶之权是松阳本地人,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方言,在之后随队转战浙西南的艰难岁月中,担当游击队通信员。1935年6月中下旬的一天,因过度劳累又加上连日雨水的淋泡,粟裕患了疟疾。等到叶之权送信回来时已经有两天时间了,治好首长疾病的希望寄托在叶之权身上。他在曲队长的护卫下,漫山遍野去寻采草药,亲自煎熬调理,让粟裕首长喝下,经过四五天的悉心诊疗基本治愈。7月11日,粟裕指挥攻打驻扎在宣平县北乡吴宅的浙江省税警团,胜利后对叶之权说:“你治好了我的病,保证了我有好身体指挥战斗,取得胜利你是首功啊!”
  1937年夏季一天的下午,叶之权在送信返回途中,与敌相遇,右腿膝盖中枪。为躲避敌人追赶,而与游击队脱离。他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回到松阳老家隐藏起来养伤。后来,叶之权以自己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痛苦,松阳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事隔近80年之后,2012年7月,粟裕之子粟寒生与战友之子席志国一同带着《粟裕传》前来松阳,寻访曾经为粟裕将军治好病的叶之权,闻之因年高已逝,粟寒生与席志国不胜感叹惋惜,在书的扉页上签上名,送给叶之权的嫡孙叶儒章——现住在武义传承祖业的“草根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