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期●文化战士天地●

李增援创作《黄桥烧饼歌》

作者:戴文华

增援,《黄桥烧饼歌》作者,1913年6月29日出生于山东莱芜市塞里镇太平街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2月,他考取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后由老师王家齐带队去武汉从事抗战宣传活动。1941年2月21日,日军出动3艘汽艇从江苏兴化经白驹偷袭台北县(现盐城市大丰区)西团新四军卫生部驻地。李增援、唐克等人用手枪和手榴弹打击敌人,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和火力,掩护庙里的大部分重伤员迅速转移。李增援、唐克等5名干部和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在乌家场壮烈牺牲。李增援时年28岁。

李增援曾就读于山东曲阜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他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抗战文艺宣传实践,成为能编剧、能导演、能表演、能作词而闻名全团的文艺骨干。他创作的战歌取材于战场,讴歌军民鱼水之情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力前行。
  《黄桥烧饼歌》创作于1940年10月。姜堰战斗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倾其主力围攻黄桥,妄图全歼苏北新四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对韩顽展开了自卫决战。为配合战斗,服务团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宣传鼓动与战地救护工作。李增援亲眼看到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送子弹、抬伤员,挑着担子、推着小车,把黄桥烧饼送上前线慰问部队的情景。黄桥战役后,李增援挥笔创作了《黄桥烧饼歌》歌词,由章枚谱曲。每句歌词都有一个深刻的政治含义:“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黄桥烧饼香又香,香香的烧饼传四方。烧饼一口吃不下,敌人一下打不光。烧饼掰开不好卖,国共分裂更危险。烧饼好吃面难磨,胜利当中有困难。烧饼有名人人买,新四军到处威名扬。开辟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打东洋。黄桥烧饼千万千,千万烧饼上火线。保卫黄桥总动员,苏北换了新局面。”这首歌词从老百姓送黄桥烧饼上前线入手,巧妙地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无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程度,在抗日军民中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这首脍炙人口的新型革命民歌诞生以后,在军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苏中到苏北,从部队到地方,几乎人人会唱,后被载入《抗日战争歌曲集》和中国革命音乐史中。这是李增援对音乐事业的杰出贡献,是他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1940年9月,李增援创作的《勇敢队》之歌,反映的是姜堰攻坚战的血战场面。新四军二纵队在三纵队的配合下,组织勇敢队(敢死队),攻占碉堡,突破外壕、电网、地雷阵,经过一昼夜的恶战,终于攻克了苏北名镇姜堰,全部歼灭了韩德勤保安第九旅1000余人,获得全胜。中秋节的前一天(阳历9月15日),战地服务团来到姜堰慰问英勇战士。演出后,李增援跟着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余伯由到突破口一线观察,又深入连队找勇敢队员交谈,作细致的调查研究。当晚,他激情满怀地创作了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激情的《勇敢队》之歌,作曲家章枚看了歌词很激动,为之谱曲。
  《勇敢队》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英雄赞歌、胜利战歌,歌词开头写顽军的坚固防御:“几道壕沟几道河,河宽数丈深深水;壕沟后面铁丝网,铁丝网前埋地雷;高高土城有碉堡,顽军高歌狂举杯。”接着以高昂的节奏、铿锵有力的词汇和旋律赞美敢死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大马刀,手中拿,手榴弹,身上背。天昏昏,夜黑黑……深夜寒风阵阵吹……冲过铁丝网……猛投手榴弹,誓把敌堡打成灰!”这首歌不但在新四军地区到处流行,而且流传到八路军许多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唱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以及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多次演唱这首歌。

李增援是一名优秀的文艺战士,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默默地为党忘我工作,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他正当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的时候,却惨死在日军残暴的刺刀下。他过早牺牲了,但他的崇高思想品质与献身精神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