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先驱》创刊九十周年
《先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初创时期的第一个机关刊物,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一度发挥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的作用。《先驱》存在的时间虽然还不到两年,但是它以“唤醒国民的自觉,打破因袭奴性,而代之以反抗的情神”为宗旨,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为党的“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的纲领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22年1月15日,即中共“一大”召开后的半年左右,《先驱》在北京创刊。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为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这个时期,由于《共产党》月刊已停刊,党的机关报《向导》尚未创刊,所以它的一些文章,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的观点。
当时,北京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政治环境十分险恶。所以,当时《先驱》主要是通过各地团组织秘密发行的,出版发行人及编辑部的地址均不署名。《先驱》第一期发行后,即有读者询问订阅的方法。编辑部在报端登载启事:“本刊向未觅定地位(址),爱阅诸君请就近与该处代派人订购可也。”创刊时,《先驱》定为半月刊,每期为四开四版的一大张。但是,由于当局的查禁,《先驱》常常不能按期出版。从创刊号至第3期,《先驱》在北京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方组织负责编辑出版,党的早期领导人刘仁静、邓中夏、恽代英先后担任该刊的主编。
1922年3月15日,《先驱》出版到第3期,北京军阀政府以“鼓吹社会主义为害地方”为由,加以查封。《先驱》编辑部只得由北京迁到上海,改由青年团临时中央局负责编辑出版,施存统任主编。1922年5月青年团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先驱》从第8期起转归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出版,先后由施存统、蔡和森等任主编。由于经费困难,从约稿、写稿、校对、跑印刷厂,均由编辑一个人承担,而且大都是义务的。因过度劳累,施存统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候群”。1923年8月,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施存统一度离开团中央机关,去学校教书,《先驱》停刊。前后共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时间,共出版了25期。《先驱》努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蔡和森、李达、邓中夏、施存统、刘仁静等常在《先驱》上撰文。
20世纪初叶,创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独立解放的道路,探索研究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正确结合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研究探索在中国这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从何处着手进行革命,搞清楚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先驱》在《发刊词》中开宗明义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目标,提出了办刊的宗旨是:一、“努力唤醒国民的自觉,打破因袭、奴性、偷惰和依赖的习惯而代以反抗的创造的精神,使将来各种事业,都受着这种精神的支配而改变。我们的政治以后就不至于这样黑暗,我们达到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社会的道路,也就容易的多了。”二、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作为本刊的第一任务;三是“介绍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成绩和失败之点,以供我们运动的参考”。
一、宣传马列主义,批判各种错误思潮。
《先驱》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强调“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它登载的许多文章、文件、译文等,报道和介绍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情况的。正如《先驱》发刊词所说:“我们特别注意的是俄国革命的状况和革命以后的建设”,“将他们实际运动的真像忠实地介绍给国人”。1920年7月,列宁向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2年1月《先驱》就在创刊号上最早译述了列宁的这一重要文献的详细内容(未译完),以及它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指导意义。热情宣传了列宁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这是我国最早传播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制定自己的民主革命纲领提供了理论依据。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也派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要求远东各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独立解决本国的问题。同年8月《先驱》第10期上及时地转录了这次大会的《宣言》。
《先驱》在传播马列主义过程中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驱》第3期《共产党宣言后序》一文指出:“1917年10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功,1919年3月,第三国际成立,于是马克思主义的照妖镜就高悬在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祖国的首都,而无产阶级专政,就成为欧洲各国社会党革命派和投机派争论、分裂的焦点,这个简括他(马克思)毕生学说精髓的‘宣言’,更大放光明于全世界。”文章概括地介绍了“宣言”发表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情况,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同机会主义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从改良主义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公开背叛无产阶级的利益,结果遭到了可耻的破产,只有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努力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先驱》用了许多篇幅来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最合宜的解决途径。1922年6月15日出版的《先驱》第9期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中国是受“国际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压迫”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声明还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政治主张,如“好人政府”、“联省自治”等,一一进行了批驳,指出这些主张决不能实现改革政治和挽救时局的目的,同时还指出,要联合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是中国目前必要的不可避免的战争”。
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先驱》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思想。1922年4月1日《先驱》第4期《关于中国少年运动的纲领》一文,明确指出“ 为了要使我们的事业得到胜利,中国劳苦的群众,应分两步去做。第一步是完全倾覆封建主义,促成中国真正独立;第二步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先驱》第6期《莫名其妙的滑稽宣言》、第16期《本团的问题》、第19期《对于本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感想》、第21期《民族解放》及第22期的《对于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见》等文章,都在比较深入地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状况的同时,指出了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两个敌人,中国才能获得解放,中国问题才得以最终解决,为中共“ 二大” 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思想上理论上做好了准备。
三、探讨和研究有关中国革命和青年团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先驱》用了较大的篇幅探讨和研究青年运动的方向、青年团的工作方针、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关系等有关中国革命和青年团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自1920年8月起,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武汉等地就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但是,由于缺少领导骨干,再加上团员成份复杂,观点不一,所以组织涣散。1921年11月,共产党员张太雷受中国共产党和少共国际的委托,重组青年团,并确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不到6个月,就恢复组建了上海、北京、天津、唐山、佛山等17处地方团组织。关于团的建设问题,《先驱》的文章特别强调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必须经常不断地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广大团员,改造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加强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等。1922年5月15日出版的《先驱》第8期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期”,刊登了有关这次会议的报道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以及大会作出的有关工人运动、宣传运动、教育运动、团与其他团体的关系等决议案。《先驱》第22期发表的《本团的问题》一文指出:“加入我们的团体,不以有无学问为标准,而以有无觉悟为权衡。我们所需要的觉悟,不是空空洞洞的什么‘正义’‘人道’的觉悟,乃是现实的‘阶级觉悟’”,是“就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利益,无产阶级的觉悟为觉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推动和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才能成为坚强的青年共产主义战士。
《先驱》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一份青年报刊,除了较多地发表有关理论、政论以及青年运动的方向等文章外,对当时青年的切身问题报道极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在青年中的影响。加上反动势力的迫害,使《先驱》的经济拮据日趋严重,这是它办了25期就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先驱》发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正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初创阶段,它对扩大青年团的影响,加强对团员的教育,统一全团的思想,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先驱》停刊后,青年团中央决定出版《中国青年》周刊,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