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期●缅怀篇●

从井冈山转战海安的贺敏学

作者:夏俊山

在海安这片土地上,在那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里,新四军“联抗”部队有位从井冈山的炮火硝烟中一路走来的红军将领,他叫贺敏学,毛泽东主席曾赞誉他有三个第一: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第一、渡长江第一。这样一位有影响的老红军,是怎么来到海安的呢?

黄桥决战后,新四军在苏中地区为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稳定江淮大地抗战局面,团结各杂牌武装共同抗日,在陈毅的精心策划下,1940年10月10日,在海安曲塘镇成立了一支团结抗日的特殊武装部队——“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简称“联抗”部队。这支部队成立不久,贺敏学就从井冈山来到海安,担任“联抗”的参谋长。
  贺敏学和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是亲兄妹。1904年,贺敏学出生于江西省永新的富裕之家。1921年,他就读永新县城禾川中学时,与后来的井冈山“大王”袁文才同窗,情同手足。他和胞妹贺子珍、贺怡积极投身革命,被称为“永新三贺”。
  1927年7月,永新暴动后,贺敏学和一批共产党员(其中有妹妹贺子珍)率领一部分农民自卫军退到井冈山麓的茅坪。贺敏学任中共永新县委书记、永新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随后,宁冈、安福、莲花和永新四县农军组建成赣西农民自卫军,王新亚任总指挥,袁文才、王佐、贺敏学任副总指挥,贺敏学还兼任党代表。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三湾,已经上了井冈山的贺敏学派人和他们联系后,向袁文才作了通报。在贺敏学的积极活动下,1928年,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顺利进入井冈山。8月,敌人得到情报,井冈山大队人马外出,留守兵力不足一个营,于是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趁机进攻黄洋界。
  形势万分危急之时,一发呼啸的炮弹飞向了敌阵,一声巨响,吓得敌人魂飞魄散,丧失了斗志:山上有炮,莫非红军主力回到了山上?这时,天色渐晚,敌人摸不清山上的情况,只好悄悄地溜走了。几十年过去后,人们只知道黄洋界保卫战中这一炮起了特殊作用,而不知抬炮携弹者何人。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李立,晚年回忆此事揭开了谜底:“(黄洋界)保卫战的时候,他(贺敏学)在小井一个仓库里找到了三发炮弹,搬到哨口上,在俘虏里找到了一个炮手,结果三发炮弹,只打响一发。主席的《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讲的就是这发炮弹。”

1929年之后,红四军撤离井冈山,贺敏学带领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红军长征后,他跟随项英、陈毅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九死一生,数次负伤。特别是在南雄的一次战斗中,队伍被打散,贺敏学受伤被捕。后来,他设法逃了出来,在一位老乡家中养好伤后,装成补鞋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到处打听共产党部队的下落。国共合作后,他终于回归陈毅的部队,先是担任新四军赣南办事处主任,后又多次变换职务。
  在新四军里,贺敏学从不炫耀自己的资历以及与毛泽东的关系,连妻子也不透露半句。他和新四军女战士李立英从恋爱到结婚,从未提及这段家事。直到一年半后,李立英才从别人那里得知真相,不禁大吃一惊。贺敏学回来后,李立英忍不住问及此事。贺敏学说:“讲这些有什么意思呢?”李立英明白丈夫的良苦用心,此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凡是丈夫不愿讲的事,她一字不提。
  “联抗”部队成立后,贺敏学来到海安,担任了“联抗”参谋长。当时在联抗活动区域周围,有日伪据点60多处,日伪军15000余人,附近还有国民党保安三旅、税警团等,“联抗”经常受到日伪顽的进攻。1942年底,贺敏学指挥“联抗”在苏中三分区部队的配合下,对顽军驻墩头(今海安墩头镇)的部队进行反击,歼顽军一个排,俘敌2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30余支,击沉敌船1艘,收复周家垛、墩头等据点。
  1943年7月2日清晨,贺敏学率“联抗”一连到达墩头曹庄北,准备休息一下,再赶往司令部。正在吃早饭时,岗哨突然发现大河里出现了许多扯着“膏药旗”的汽艇。原来是日军陆战队一个大队和伪军35师师长赵均山亲自督战的一个特务团,由东台出发,下乡“扫荡”的。此时,敌人并没有发现一连,一连及时转移还来得及,但曹庄的老百姓就要遭殃,抗日民主政府就要遭到破坏。贺敏学和一连连长周霖、指导员袁捷紧急商议后决定,先派通信员赶回司令部送信,再主动出击,掩护曹庄抗日民主政府和老百姓转移。
  战斗打响后,“扫荡”的敌人很快被吸引过来。敌人的船只越来越多,兵力已超过一连几倍,而且形成了包围的态势。贺敏学果断地组织两个班掩护,七个班突围,边打边撤。
  在这场惨烈的“曹庄血战”中,贺敏学沉着勇敢,带领一连突围后,发现赶来增援的二连被困,又反过来接应二连,最后终于突围,在海安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3月,贺敏学被任命为三野2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他上任伊始,即投入紧张有序的渡江战役准备,主持水上练兵并派出侦察小分队先行渡江侦察,策应大部队渡江。电影《渡江侦察记》的拍摄题材即来自于此,后来有熟悉此事的领导曾由衷地说:“没有贺老,就没有电影《渡江侦察记》。”在渡江战役打响后,贺敏学亲自指挥27军80师238团,于1949年4月20日晚在安徽无为县的泥汊和狄港渡江,系该军最早过江的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贺敏学从华东防空军司令员的任上脱下军装,转入地方建设。1954年6月,时任华东建筑工程总局局长的贺敏学赴京参加建工部召开的全国建筑工程局长会议。毛泽东从女儿那里得知贺敏学来北京了,很高兴,特地让卫士长李银桥派司机去接贺敏学来丰泽园做客。这是贺敏学和毛泽东自中央苏区分别后相隔20余年后的第一次见面。交谈中,毛泽东称赞他有“三个第一”。
  1958年,原拟任建工部第一副部长的贺敏学进京报到时被告知南下福建,就任福建省副省长。他二话没说,立即离京入闽。数年间,他这个身兼省建委主任的副省长,呕心沥血,为福建的工交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革”中,贺敏学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和专案组的审查。专案组人员追查他在海安参加“联抗”的这段历史,逼问他:“你为什么去联抗?”贺敏学先是微微一愣,而后自豪地说:“抗日呀!”对方质问:“联抗是国民党,你们国民党也抗日?”贺敏学白了他们一眼说:“联抗不是国民党,那是陈毅首长派我去的。”后来对方再问,贺敏学便以沉默相对,因为他知道,跟这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讲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他们一时半会根本理解不了!
  退居二线后,贺敏学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4月26日,因病在福州去世。
  作为毛泽东的至亲,贺敏学历尽艰难,先后7次负伤,战功累累,但他从没有利用过自己特殊的身份,向党和人民索取什么。他逝世后,他的老上级,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饱含深情撰写挽联:“上井冈赴疆场初显英雄本色;逢浩劫处逆境更见烈士高风。”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也赞颂他:“论英雄数公为上;为革命至死方休。”这两副挽联,正是对贺敏学无愧于人民的一生的概括。
  1989年4月26日,贺敏学逝世一周年时,他的骨灰回到了革命的起点,安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