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期●缅怀篇●

铁马秋风编史育人的金冶将军

作者:夏继诚


今年是原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正军职顾问金冶将军诞辰100周年。他15岁从家乡浙江温州秘密奔赴皖南参加新四军,教导大队毕业后留在军部参谋处工作,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5年中一直在高级领导机关任作战参谋、科长、处长。1940年9月间,他跟随军长叶挺参加繁昌保卫战,后又在陈毅、粟裕、谭震林、许世友、宋时轮等首长身边参赞戎机,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许多战役战斗。
  金冶年轻能干,反应灵活,文化程度又较高,深受各级首长赞赏,皖南事变后被选调到新成立的军部作战处任参谋。抗战甫告胜利,新四军军部被迫北撤,张云逸副军长和华中局负责人曾山指定他率两百多人的先遣队,携带电台,从淮阴北上山东临沂,去迎接从延安回来的陈毅军长,并负责勘探军部北撤的行动路线及到临沂后的驻扎地区。金冶时年23岁就担此重任,足见他的能力和首长对他的信任。
  1950年初秋。已是华东野战军第7兵团作战处长的金冶,奉命从杭州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路过上海时,他看望了时任第9兵团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宋时轮。其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第9兵团接到了将赴朝参战的命令,宋时轮要金冶到兵团任作战处长,跟随他到朝鲜去打美帝国主义。
  金冶到任后的第一个任务,要将第9兵团第20军、第26军、第27军,兵团机关、军炮兵团等直属部队14万人马,以及大量武器装备,从上海地区运抵山东曲阜地区集结。当时铁路运输设备较差,车辆不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困难很大。但他二话没说,率领机关精干人员组成车运指挥所,夜以继日,多方协调,圆满完成了任务。
  部队原定到东北后换发冬装,但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迅速向鸭绿江进犯,军情十万火急。第9兵团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番号后,入朝作战时间一再提前。1950年11月中旬,兵团奉命进入朝鲜参加第二次战役,阻击并歼灭长津湖地区美军第7师和海军陆战第1师,以扭转和改善东线战局。
  金冶深知这次作战不同于国内战争,面对的敌人是以美国为首的16国军队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武器装备精良,美军飞机日夜袭击我军。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9兵团十几万人马只能白天隐蔽,夜晚行军、作战,加之长津湖地区气温已降至零下三四十度,部队大量冻伤减员。为了替兵团首长分忧,金冶不分昼夜工作,把参谋处统管的作战、侦察、通信、交通、临战训练等各项任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他还采取多种手段获取情报,突击编印东线美军和南朝鲜军兵力、编制装备情况,以及长津湖地区兵要地志资料,供兵团首长和各军制定作战计划时参考。
  当时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兵团部处于后方,通讯手段又很落后。为此金冶建议组织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请兵团副司令员陶勇率领,深入到最关键地方进行指挥。宋时轮司令员接受了他的建议,表扬金冶“参谋当得好”。
  为了阻击美军向元山港逃跑,陶勇副司令员率金冶等参谋人员冒着敌机扫射,连夜顶风冒雪赶到了黄草岭、富盛里地区,和第20军60师彭飞师长、杨家保政委会合。陶勇指定金冶带两名参谋到第一线的179团,实地了解战况并协助指挥战斗。战后不久,金冶由兵团作战处长晋升为副师长,和全师一万多官兵一起与美军浴血奋战。
  抗美援朝回国后,金冶于1953年调入总参谋部工作,一干就是28年,担任过作战部战役训练处处长(正师)、军训部副部长,1971升任部长,具体负责指导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1955年秋,叶剑英元帅亲自指挥了新中国成立后有陆、海、空军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辽东半岛军事演习,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位元帅及三总部首长都亲临现场。叶帅还指示八一厂拍一部影片,指定金冶担任军事顾问,并在影片中担任方面军作战部长,叶帅亲自担任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该影片成为军教片经典之一。
  1981年金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后改任军区司令部顾问,直至离休。金冶逝世时仍是正军级,而早在1971年他任总参军训部长时就已是正军级了。对于长达35年的正军级“一贯制”,金冶安然处之,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他的优秀品德和高风亮节,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为纪念苏中七战七捷胜利40周年,南京军区和江苏省委决定联合出版大型史书,由金冶将军担任主编。当时我刚调任军区政治部研究员,分工搞军史研究,因此金治首长指定我任此书第一副主编并负责统稿,由江苏省委党史办副主任肖章和陆军指挥学院研究员黄野松为副主编,组成了22人的编写班子。经过紧张工作,书稿提前编成送审,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了书名。这是我第一次在金冶首长耳提面命下工作,对他亲历的历史事件,对他的学养的丰厚和睿智,由衷敬佩。
  金冶有一天对我说,军区党委指定他负责军事学术研究工作,而开展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和促进部队建设,不是关门研究。为此他已向军区向守志司令员建议,集中军区司、政、后三部研究室的力量,创办一份杂志,定名为 《学术研究》 ,每月一期,发给军区部队内部学习交流。向司令员很赞同,指定金冶负责此事,并批准每年拨给10万元经费。杂志编辑室成立后,金冶任主任,司、政、后三个研究室主任为副主任,因我长期在 《人民前线》 报社工作,熟悉编辑业务,担任编辑室常务副主任。尔后每期杂志出版前,金冶都逐字逐句审查,最后由他签字付印。
  金冶在主管军区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还以极大的精力和热忱,从事新四军和华东(第三)野战军历史的研究和编写,主编了大型史书 《皖南事变》 《淮海战役》 《粟裕军事文集》 《回忆谭震林》 《许世友》 《战将陶勇》 《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 等,撰写了回忆录 《在统帅部的日子》 。根据中央军委编纂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的部署,组成了大型史料丛书 《新四军》 的编审委员会,叶飞副委员长为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唐述棣为副主任,金冶为编委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后丁星继任)。我被选调进办公室任综述组副组长。 《新四军》 鸿篇巨制12卷,每卷近百万字,成为研究和宣传新四军的权威性史书,金冶对此功不可没。
  金冶于2006年8月23日去世,享年84岁。他编著的千余万字著作将长传于世,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研究党史军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