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浦东高桥抗战老人黄明初
在上海浦东高桥,有一对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相濡以沫,平静地生活在我们社区。男的叫黄明初,女的叫黄惠懿。经多次采访,我了解到男主人公有一段传奇经历,也有多年坎坷遭遇,他的抗战事迹又几乎被人遗忘。今天,当我们回首历史,尤其不应忘记为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甚至流血牺牲的人们。
从学徒到游击队员
1925年5月,黄明初出生在浦东高桥镇,父亲黄树德是嘉定人,抗战前就在高桥东街开了一家单开间的咸货店。黄明初小时候在日新小学(现高桥镇小学)读书,常和小伙伴在球场上踢足球,在界浜中游泳摸鱼,日子过得还算快活。他9岁时父亲不幸病故,15岁就到上海嘉兴路一家石灰行当学徒。除了在店里站门营业以外,还要帮老板做家务,将砖灰、水泥送到客户家中。黄明初是中等身材,身体并不结实,日夜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感到在这里没有什么出息。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到年底中国军队撤退。市区除租界以外,上海城乡都沦陷了。日军在交通要道、港口码头设置了岗哨监视中国百姓。凡过路之人看到日本兵都要鞠躬行礼,稍有不敬,就会遭到日军的刁难毒打。日军还不时下乡奸淫掳掠。黄明初是一个有文化的热血青年,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他看在眼里,恨在心中,立志抗日救国。1944年8月,他参加了家乡的游击队。
爆炸日本海员俱乐部
黄明初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参与爆炸日本在上海的海员俱乐部,该俱乐部在外白渡桥苏州河南岸,叫香港路的一条短小马路上,有舞厅、酒吧,是日本军人前去寻欢作乐的场所。黄明初在上海有四年学徒生涯,熟悉上海的主要马路和街道,黄所在中队姓杨的教官给他20块像肥皂一样的美制TNT炸药和一个定时器,还作了技术指导。但如何将炸药放置到俱乐部呢?黄当时认识一个小伙计,在俱乐部隔壁一家日本人开的百货店当帮工,名叫张惠民,是他的同乡,比他小四岁。两人合计一番,将20块炸药放在半只煤油箱里,外面用布包好。
1944年8月6日的下午,由黄明初先去俱乐部门前踩点摸底,然后黄带着布包,两人向俱乐部走去。快到门口时,马路对面有一小队日军巡逻兵向他们走来,并加以盘问。张惠民机灵地用日语回答,说是去俱乐部送货。日本兵看见包布上有日文,也就相信了。他俩闪进了俱乐部大门,在门后水泥板下迅速安放好炸药,又校对了定时器,不声不响地走了。
不到一小时,俱乐部内响起强烈爆炸声,一时火光冲天,血肉横飞,连停靠在黄浦江边的日军旗舰也拉响了警报。事后,黄张两人感到无比兴奋,又有几分后怕——如果日军巡逻队加以搜查,发现炸药,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日伪当局严加新闻封锁,当时上海报刊上没有报道这一重要新闻。
全力营救美国飞行员
1945年4月2日上午,几架美国飞机从上海南面飞来,轰炸日军的江湾机场。日军以高射炮迎战,美军一架P51型战斗机中弹燃烧,坠落在浦东行西村东顾家宅的田野里。当时黄明初所在的中队有一个据点在高东老宅。正在值勤的黄明初看到此情此景,即与队长凌关根骑自行车赶到现场,此时当地百姓已经发现了跳伞的飞行员,帮他收藏好降落伞,并进行了保护。
凌、黄两人看到,这名外国飞行员高高的个子,身上脚上都有伤,已不能行走,就扶他坐上了自行车,护送到驻地,给他简单地包扎伤口,还让他吃了中饭。由于驻地离高桥镇和黄浦江较近,不安全,凌关根命警卫班的黄明初等人护送,向沿海的杨园和顾路方向转移,并请医生为他治疗伤口。为确保安全,居住地换了多处,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杨园乡的钟文宅,该宅离杨园镇较近,三面是河,只有一条小路可以进出。游击队员均不懂外语,请了一位英语教师当翻译,经过交谈,得知受伤的飞行员是美国驻华空军第14航空大队(即飞虎队)第75飞行中队第23分队的少校斯洛克姆,25岁。他对中国百姓的营救和照顾一再表示感谢。
事发当天,日军就组织兵力扑向坠机地点,意图活捉美国飞行员。扑空之后,又从东昌、高庙、东沟和高桥调集日军和伪警,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式搜捕。游击队则依靠群众,了解敌人动态,逆敌人行军方向而行,转移了一村又一村。白天不能行动只能在晚上转移,还要将斯洛克姆化装成中国百姓。斯个子很高,没有合身的中国服装,恰巧警卫班炊事员凌长安也是一个高个子,就将凌的衣服给斯洛克姆穿上,凌还想方设法烧煮不中不西的面饭给斯吃。那时连日阴雨,队员们用小独轮车载人,有时还用人背着飞行员行走,以躲避日军追击。
最危险的遭遇是在赵桥的一个村子,他们一进村庄,敌人就尾随而来。他们将斯藏在一间小屋的角落里,自己埋伏在小枝杨篱笆后,屏住气用枪口对准敌人。七八个日本兵,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在农舍里搜索,没有发现人影才走了。40多天里,这位美国飞行员在他们严密保护下,安全无恙。直到5月10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黄明初等人将斯洛克姆护送到杨园海边的一个土码头,送上一条海船,大家才依依惜别。分别时,黄明初送给飞行员一张照片,背后写着:“中华民国上海黄明初20岁”。斯洛克姆还带走了凌长安的中式服装,而他将飞行服、信号枪、手枪,留下来作为纪念。数天以后,黄明初他们得知斯洛克姆已由专人护送至浙江海门,平安地到达黄岩的美国空军基地。
为新四军运送军火
1942年,新四军苏中根据地在上海山海关路51号,组建了一个地下联络站,负责收集情报和采购军需物资,对外公开名称叫“海外贸易公司”,由新四军一师干部张渭清及手下周显才、吴明义等营级干部参与工作。
公司开辟的地下交通线有多处,先有上海市区经黄浦江从吴淞口出海去苏北,由于日伪控制很严,后在浦东又开辟一条地下交通线,由王斗甫和王申甫兄弟,航运业主赵树华,高桥镇徐合和肉庄的小开徐家善等人组成。他们在杨园镇开了一家信丰油行作掩护,利用去苏北运输经商的机会(常去苏北贩运生猪、棉花等物资),与新四军建立了关系。由上海海外贸易公司委托,为新四军秘密运送钢材、药品、军火、纸张以及五金器材等。黄明初和徐家善同是高桥镇上的小开,从小相识,也就参与其事。
1946年,黄明初和徐家善为新四军购运枪支弹药。1947年七八月间,由徐家善购得七九子弹17000多发,先运到浦东对面的长兴岛寄存。徐又去上海进货时,被国民党警备司令部逮捕,黄明初得知此事后,立即用电话告诉周显才迅速离开上海旅馆,使他安全转移。周显才再嘱咐黄明初设法将17000发子弹运到苏北荻港,交与苏中军分区海兴公司采购主任收讫。黄还将新四军江防副司令汤景延的亲笔信带回交给周显才,要上海联络站设法营救徐家善。
以上事实,在1983年3月28日,由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证明;1984年11月5日,也由周显才写信证明。他们都说:上海浦东王申甫、赵树华、徐家善和黄明初等人,对新四军都有不少的功绩,我党和我军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太平洋难以阻隔的情谊
黄明初这个曾为抗日、为革命做过贡献的人,却由于有“历史问题”而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因卷入发生在1945年的一件错综复杂的人命案,在195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黄一直不服,提出申诉,直到1986年经上海市高等法院复查纠错,撤销原判,无罪释放回家。此时,黄明初已服刑35年了。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飞行员斯洛克姆,没有忘记浦东军民对他的救命之恩。从1981年到1985年,斯洛克姆曾五次写信给黄明初,回忆了那段难忘的经历。他1985年4月26日从美国佐治亚州的来信说:“时间已过去了40年,但我记忆犹新,你是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使我逃脱了日本人,我将永远感谢你们的帮助。我非常希望能见到你,但由于我有严重的眼疾而不能成行。”
2005年9月14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上海西郊银河宾馆,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邀请了原美国飞虎队幸存成员及上海地区救护美国飞行员的群众相聚,共庆抗战胜利60周年并叙惜别之情。黄明初也应邀参加,与斯洛克姆的战友、机械师纽曼相见,相互亲切问候并赠送礼物。纽曼带来的是斯洛克姆送给黄明初的一块宝路来手表,黄明初回赠的是《中国结》和《上海印象》两本书。
我问黄明初,为什么能出生入死,做出营救美国飞行员的事?他淡淡地回答:他们不远万里,离开家乡来到中国,不怕流血牺牲,和我们共同抗日,而我是个中国人,只是尽了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