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期●文化战士天地●

剧坛“将星”刘保罗的传奇人生

作者:石庆华

在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动中,有一支“轻骑兵”,那就是进步话剧。这支队伍有一位领军人物,名叫刘保罗。
  刘保罗,190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出生时,家中穷得请不起接生婆,他的脐带还是姐姐给咬断的。为了记住这困苦,母亲给他取名脐生。他父亲早逝,靠着姐姐纺纱织布供读书。1925年考入长沙师范,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后在长沙大东书店当雇员。1927年他离乡赴上海,在南华书店当雇员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视野更加开阔。1928年秋天他路过南京,观看了南国剧社演出的话剧 《湖上的悲剧》 ,从此爱上了话剧。他认为“戏剧能够陶冶人的精神,还可以用来宣传发动群众”。在书店当伙计的他,每天起早摸黑干活,每月到手也就二三元工资,仍省出零钱来买话剧票。有一次,他听说田汉率团在南京演出,就专程赶到南京。两位老乡一见如故,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在田汉的引领下,他如愿走进了话剧圈。在以后的日子里,刘保罗逐步参加到田汉旗下的好几个剧团,开始在上海舞台上崭露头角。
  1929年,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次年春,他在 《西线无战事》 中饰演了—位从军的青年战士保罗,由于富于激情、演得逼真,受到观众赞赏,从此易名刘保罗。艺术剧社在逆流中勇进,也激励和团结了不少戏剧人。随着剧社的影响不断扩大,当局对之也加紧了“围剿”。1930年4月的一天,年少气盛的刘保罗因抗议查封艺术剧社,与外国巡警发生冲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参加了监狱里党组织领导的绝食斗争。1931年,被关了一年的他获释,出狱后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此后一段时期,他组织领导大道剧社的演出活动,积极推进左翼戏剧运动,无奈因年轻又无名气,难以打开局面。他带了几位年轻同行去了杭州。
  1932年4月,他在杭州组织五月花剧社,并在 《浙江日报》 上和龙倬合编 《五月花周刊》 ,还多次组织会演,推动了浙江的戏剧救亡运动。他们排戏、出刊物、招募新成员,搞得红红火火,吸引了许多青年。五月花剧社在上海、杭州等地演出,积极开展学生和工人演剧活动,扩大影响。这时的刘保罗参加了 《马特迦》 《阿莱城的姑娘》 《洪水》 《乱钟》 《生的意志》 等剧的演出,并创作了话剧 《血衣》 《炮口移动》 《关厂》 ,集编、导、演于一身,在抗敌戏剧的舞台上相当有名气。
  1932年7月,五月花剧社在杭州演进步戏剧时,被一群军警封在大门内,前后台所有人员均遭逮捕。经上海戏剧界团体的交涉、疏通,几位较有名的上海女演员和杭州的一些中学生被释放了,但刘保罗和另两位“领头者”却被判刑,关进陆军监狱。1935年冬,刚出狱不久的刘保罗,又继续投入进步戏剧运动,组织浙江儿童剧场,创作儿童剧 《报仇》 《小姐哭黑猫》 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刚成立的“浙江流动剧团”请他去当导演。他与邵荃麟等人组织流动剧团在浙东、浙西城乡各地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救亡。刘保罗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编演了许多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爱国的剧目。流动剧团是挂靠“浙江省抗敌后援会”这个民间组织的,没有固定经费,所谓“导演”自然没薪水,其他人也没有。全体团员不发一分钱生活费,伙食是就地“募化”,“募化”不到钱时就卖几分钱一张门票,住宿地是戏台或祠堂,运输工具是两条装载行李道具的小船,人员则全是开步走。有时由于观众踊跃,门票款收入除开销外有剩余,他就拿去资助当地民众的抗日费用。那时的剧团不仅每天晚上演出,白天还上街挨门挨户作抗日宣传,刷漫画标语,协助当地青年成立抗日宣传团体……开始时剧团二三十个人,最后达到四五十人。剧团里许多成员都是杭州师范、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都慕保罗之名而来,相处融洽,精神愉快。刘保罗对这群“学生娃”很友善、耐心,排戏时一遍遍地教,从不厌烦。能写会导又会演的他,过硬的本领让青年人由衷敬佩!
  这样忙碌又快乐的生活持续了几个月,后因为刘保罗他们在绍兴柯桥镇散发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引起当局不满,遂把剧团人员关在诸暨城一小学内,不许有任何活动。幸亏诸暨一位慕刘保罗之名的世家子弟周抗知道此事后,托关系去县政府说情,才解除了封锁。随后,周抗带着自己创办的小剧团投奔刘保罗而来。然而,危机之根已埋下。剧团刚回到金华,即被当局责令去丽水集训。这一集训,剧团就被弄散了,一部分年纪较大、水平较高的成员去龙泉县参加地方工作了;刘保罗则带另一部分年纪较小的人继续坚持着流动演出。
  刘保罗的队伍辗转由丽水经过缙云、永康,沿着悬崖峭壁的桃花岭,再次来到金华。当赶到凌鹤的剧团驻地时,他碰巧看到作曲家麦新正站在一条板凳上指挥大家唱新作 《大刀进行曲》 。刘保罗跟他们都是熟人,很快就融合在一起,大唱特唱气势雄壮的 《大刀进行曲》 。后来这支歌一直伴随着剧团从金华唱到安徽大别山,再唱到江苏盐城。
  当剧团接到去建德劳军任务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刘保罗在这里碰到了他30年代初在上海“左剧联”的老朋友何某,后者当时在一支广西部队政治部当秘书,正想建立一支政治工作队,三言两语,就把刘保罗的队伍给拉了过去。刘保罗也来不及跟大伙儿商量,就决定立即出发,奔赴安徽大别山。他们步行、乘卡车,又改乘火车,终于在1938年初冬在九江附近渡江北上,后经黄梅、宿松到达太湖(当时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专署所在地)。这时,保罗剧团的其他人员才知道自己已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桂系)第21集团军战地服务队第3政工大队的队员,刘保罗任队长。剧团虽不列入第21集团军正式编制,但发国军服装,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有15元津贴,基本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太湖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圣公会挂出牌子,刘保罗领导的第21集团军战地服务团也在太湖城乡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一时,农民抗敌协会、工人抗敌协会、商民抗敌协会、抗日儿童团纷纷成立。刘保罗领导的战地服务团尤为活跃,不仅在县城,而且经常深入到畈区、山区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演出抗日话剧,唤起民众抗日热情。那时,县城的群众集会常在公共体育场或西门外大河沙滩上举行。人们常可看到一位中等身材、瘦削脸蛋,扎着皮带、布绑腿,深陷的眼睛炯炯发光、讲话很有吸引力、英姿勃勃的年轻人活跃在台上,即席发表抗日救亡演说,或演出抗日内容的话剧。他慷慨激昂的言辞、精湛的表演,不时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出色的演讲者和表演者,就是给太湖人留下难忘印象的刘保罗。
  这时城关的学校尚未复学,由刘保罗领导的战地服务团与抗日工作动委会在圣公会共同筹办了儿童补习班,招收学生40多名,教材是 《民众识字课本》 ,教员由战地服务团、抗日工作动委会的干部兼任。该补习班与战地服务团、动委会驻地近在咫尺,刘保罗也曾给孩子们讲课。一次刘保罗问学生什么是全民总动员?学生们一时答不上来。他含笑伸开五指说:“这五个指头就是工、农、商、学、兵。他们分开没有力量,要握成一个拳头,打在鬼子身上才坚实有力。这就是全民总动员……”形象生动的比喻,平易近人的音容,数十年后,当时的学生回想起来仍觉得历历在目。
  在农村进行抗日宣传时,由于受演出条件和观众文化水平的限制,多幕、情节比较复杂的话剧往往不具备演出的客观条件,故演出的剧目往往是一些情节较为简单直白、独幕剧式的活报剧,最常演出的就是 《放下你的鞭子》 和 《卢沟桥》 等。然而,由于当时各剧团都演出这些剧目,观众看多了,失去了新鲜感。为此,刘保罗及时创作推出了 《保卫华北煤矿》 的戏剧,描写煤矿职员对日本入侵毫无思想准备,直到日本人用武力来“劫收”,才临时抱佛脚保卫赖以生存的矿山,处处被动、捉襟见肘,闹出许多笑话。在演出中,他不忘与观众互动,如专门安排角色在观众席中与舞台角色对话,调动现场气氛,引导群众的爱国、护厂之情。这种形式既贴民众日常生活,又达到了宣传的目的,获得很大的成功。此后,刘保罗开始思考“应景剧”的创作,不久又着手尝试创作了 《各界抗日锄奸大游行》 等,利用巧妙的手法把观众拉进戏剧当中。
  刘保罗所带的战地服务团在太湖活动不到一年时间,由于不用颠沛流离,生活相对安定,演员们每天清晨跑步、出操、练形体,上下午排戏或上街下乡进行抗战宣传,晚上演出。刘保罗在太湖期间,积极进行戏剧实验活动,在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探索,提出和完善了“应景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为使戏剧起到总动员的效果,能从剧场戏剧走向广场戏剧,他们的演出形式多用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等,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隔阂,使得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更有利于政治教化和宣传功能的统一。

抗战戏剧是戏剧形态中号召力很强的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着特殊作用和意义。它又受战争条件限制,在实际功能上不得不注重特定负载,以便直接作用于现实的人,又因地域条件的限制,在生存关系上要更富于机动性,以便适应战时环境的变化。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历史局限,正好体现出抗战剧单一又多棱的复杂性。“应景剧”的出现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刘保罗提出:“以抗战的政治斗争中当前紧要的问题做内容,采取适合当时当地客观环境的诸般形式而及时即兴‘编演戏剧’。作为抗战戏剧来说,只有兼顾宣传性和娱乐性才能保持其影响力。”可以看到,正是这两点促成了“应景剧”的出现。
  刘保罗在创作和演出的实践中总结出:“抗敌戏剧必须活用自己的舞台,把戏剧当作真,分不清演员和观众,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巧妙结合,表达自己正确的主题。”他十分反对只喊打倒和拥护的标语口号式东西,主张演出要有吸引人的人物、故事和戏剧性。
  1939年前后,刘保罗先后创作了 《满城风雨》 《盘查哨》 《刘永贵放哨》 《庙会》 《良缘恶计》 《误会》 《新鞋子》 《新年小景》 《二十五个》 《自杀》 和 《夺回广武尉》 等剧本,较有影响的有讽刺民族败类的喜剧 《满城风雨》 。他创作、导演,还亲自登台表演,并且表演热烈、真挚,极富艺术感染力。
  1940年初,刘保罗到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在刘少奇和邓子恢的关心下,抗敌剧团成立,刘保罗任戏剧教员(即指导员)。同年6月,刘保罗改编的 《苦难中出生的孩子》 在苏皖边区文化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演出。刘少奇看后赞赏地说:“你们很快搞出这些节目,很不错,有战斗作风。”1941年1月,刘保罗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主任,编导了 《一个打十个》 《王玉凤》 《月上柳梢头》 等剧目。他创作的剧本还有 《宝山中秋月》 《采菱船》 《保险箱》 《在铁蹄下》 《枣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 《光荣之家》 《约会》 等,大多为小型话剧,反映抗日军民生活,深受观众喜爱。
  1941年3月15日,他率领鲁艺实验剧团去龙冈参加新兵团成立大会的慰问演出。午后,他在南寺正殿前指导排练独幕话剧 《一个打十个》 ,当排到剧中新四军战士举枪击毙汪伪军时,不料演员用的道具是一支膛内有子弹的执勤步枪,使扮演汪伪军的演员当场中弹。同时,子弹又从青石板上弹起,击中刘保罗的脑部,造成他殉职。刘保罗就这样结束了他传奇英勇的一生,时年34岁。他的遗体被送回盐城,安葬于鲁艺校园西墙边。
  像他这样活生生倒在排演场上的戏剧人,全世界都少见,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唯一”。刘保罗为祖国和话剧而生,也为这二者而死。34岁,多么年轻呀!但他火一般热情、崇高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死。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上,就有刘保罗的名字。
  21世纪初,太湖尤其是城关及县城附近的老年人,在谈及抗日战争初期的太湖情况时,无不想起刘保罗。当年战地服务团的演员经常在圣公会礼拜堂内接受刘保罗的导演,他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热情开朗的音容笑貌,让见过的人终生不忘。

历经岁月沧桑,圣公会礼拜堂尚在,但斯人已逝。凡是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接受过刘保罗教诲的太湖人,特别当年的青少年学生,是终生都不会忘记这位杰出忠诚的爱国战士、剧坛“将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