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期●随感录●

有感“节操”

作者:朱亚夫

谈起“节操”,我就会想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就会想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
   《辞海》 解释:节操,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坚定气节和操行,也称“气节”、“德操”。它是人最闪光的品德,是最令人敬佩的品质,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
  早在秦汉时期,节操一词就见诸于文献。 《韩非子·五蠹》 有“其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之语; 《后汉书·伏隆传》 有“隆字伯文,少以节操立名,仕郡督邮”之句。到了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 诗中说:“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我国历来敬佩、赞颂有节操的人。唐朝魏徵说:“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节操往往彰显于国家处于危亡之秋、个人面临生死考验之时。文天祥、刘胡兰都是这样。
  有人说,覆巢安有完卵,一木难支倾厦,因此劝人要识时务。此话初听似有道理,其实是误国误人。首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筑巢建厦,理当人人努力;其次,当国家危难,巢要覆、厦要倾时,有识之士当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岂能逃避乃至屈膝变节???
  日常生活中,照样能显现人的节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节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是节操;“守其初心,始终不变”,是节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是节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节操;诚信无欺,刚正不阿,也是节操。否则,人们为什么称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两种情况下的节操尤显得可贵。一是贫穷不夺志,如杜甫所言“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虽然穷得叮当响,依然不改初心。二是蒙冤不改心,如李白所言“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虽然身处逆境中,依然不改前行。
  节操也表现在男女爱情中。女的苦守寒窑十八载,忠贞不渝,是节操;男的不为高官厚禄易其情,也是节操。

节操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高尚品质的结晶。节操由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所决定。一个人平时没有坚定的信仰、高洁的品质、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危急时刻是不会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面对生死考验,也是不会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