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期●历史研究●

中共主办的红色出版社 ——上海书店

作者:金娇 田子渝

上海书店,是继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社会主义研究社、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之后的第四家出版社。1923年,人民出版社、新青年社从广州迁回上海,人民出版社合并到新青年社,然而人民出版社、新青年社曾被法租界封闭,名称无法用,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上海书店,作为党对外公开的出版机构,原人民出版社、新青年社所有的存书及账务,亦转交给该书店,并由徐白民担任经理。1925年12月,党中央又派毛泽民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领导上海书店和印刷厂的工作。
  上海书店旧址在上海华界小北门民国路振业里11号(今人民路1025号,2001年建造环城绿地时拆除,立石碑纪念)。书店是一个临街单开间的小铺子,坐东朝西,一楼一底加一间过街楼。楼下单开间为书店,店堂靠墙两边是按房间高度定制的木质玻璃书橱,中间有一个橱柜放置笔墨纸等文具;楼上过街楼放置桌椅和床铺,作为宿舍和党内秘密活动场所。随着业务量增大,1925年,党在闸北香山路(今象山路)开办“国华印刷所”(崇文堂印务局),负责印刷书店的出版物。
  书店于1923年11月1日开张,第二天在媒体上刊登《开业启事》:“我们要想在中国文化运动上尽一部分的责任,所以开设这一个小小的书铺子。我们不愿吹牛,我们也不敢自薄,我们只有竭我们的力设法搜求全国出版界关于这个运动的各种出版物,以最廉价格供献于读者之前,这是我们所愿负而能负的责任。”
  在毛泽民、徐白民等人的努力下,上海书店迅速发展,经营范围日益扩大。书店在沪西、沪东、沪北开办了分销处,在长沙、湘潭、广州、潮州、太原、安庆、青岛、重庆、宁波等地建立了支店或代办处,在海参崴、香港、巴黎也设立了代售处。
  书店经营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影响力日益扩大,引起当局的注意。1926年2月3日,淞沪警察厅以“煽动工团,妨害治安性质”为由,查封书店。毛泽民和徐白民商议后,将书店搬入租界,在宝山路开设宝山书店,继续发行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上海书店化名华兴书局继续从事革命的出版发行活动。
  书店汇出版、发行、印刷、书店四位为一体,主要业务有三项:一是负责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 《新青年》 《前锋》及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的印制发行,二是出版发行革命图书,三是翻印、经销、代售革命图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上海书店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原创性、影响大的著作面世上。
  《哥达纲领批评》今译《哥达纲领批判》 (简称《批判》)。马克思在此书中第一次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阐明了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观,强调国家具有阶级性;特别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由资本主义社会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间,有一个政治的过渡时期。这政治的过渡时期,就是劳动专政”(今译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名句,是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引用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1922年5月15日,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杂志《今日》月刊第1卷第4号(马克思特号)刊登了《批判》译文。1925年5月,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9号、12到15号参照1922年德文本和法文本,再次翻译了《批判》。
  上海书店出售的这本《批判》,是当时已出版的几个译本中最完整的译本,因它是共产党人李春蕃(即柯柏年)翻译的,故称李译本。李译本的翻译出版适应了当时渴望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的迫切需要。他们运用 《批判》 阐释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为与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作理论批判的有力思想武器。李译本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李译本被国光书店、上海书店重印和经销。
  《社会科学讲义》 (简称《讲义》)是由瞿秋白主编,将在上海大学社会系讲义集结,以社会科学会名义编辑出版的。出版之际,上海书店刊登广告:“社会科学会诸君为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于国人起见,现分任编印各种社会科学讲义托本书店发行。”讲义每月发行一次,每月有6种讲义,字数在8万字以上,合订一册。6种讲义为:现代社会学(瞿秋白)、现代经济学(安体诚)、社会运动史(施存统)、社会思想史(施存统)、社会问题(施存统)、社会哲学概论(瞿秋白)。
  《讲义》 1924年1至4月由上海书店出版印行,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主要贡献在于系统传播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先河。
  《讲义》 出版后,《前锋》 《向导》 《新青年》 季刊均刊登广告。1924年3月至8月再版,国光书店和长江书店翻印、销售。《讲义》是当时中共党团培养年轻干部、党团员的基本读物,流传甚广。
  《马克思主义浅说》 (简称《浅说》)作者为一峯和辟世。“一峯”是张若名的笔名。张若名(1902~1958),直隶(今河北省)保定人。她是周恩来天津南开中学的同学、觉悟社战友。他们一起赴法勤工俭学时,张若名信仰马克思主义,开始以“一峯”的笔名油印了《阶级争斗》 《帝国主义浅说》等小册子,以后在国内正式出版。“辟世”是任弼时的笔名。任弼时(1904~1950),名培国,号二南,湖南湘阴人,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底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
  《浅说》 共有四编: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斗争、帝国主义。《浅说》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用劳动大众能够懂的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如上海书店的广告所说:“这是最通俗而最简单扼要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书。这最便于初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读者,可以使他们有一个明了的大概观念。每编附有名词释义,可以与本文相发明;附有问题待答,可供读者自己练习之用。我们印行这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用做课本或是学会研究的材料,以推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浅说》 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初版10个月内上海书店就9次印刷。1925年9月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的国光书店出版了广州版。1927年长江书店再次翻印,各地党团组织将它列为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必读的图书之一。
  《社会进化简史》 (简称《简史》)作者张伯简(1898~1926),名庚喜,别名洪鸿,字稚青,云南剑川人。他是白族第一个共产党员、旅欧支部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红色媒体人。
  《简史》 分八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释了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它解剖资本主义特点,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造成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必能消灭资本主义,而引人类到真正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简史》 最后憧憬了共产主义,给争取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最后的奋斗目标。
  《简史》 是大革命时期党对党团员和广大群众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通俗教材,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国光书店、长江书店分别翻印。毛泽东对 《简史》 青睐有加,曾向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和身边工作人员推荐此书。延安时期,他致信胡乔木收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书籍,其中就包括 《简史》。

上海书店作为中共中央早期的出版发行机构,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1930年,中共上海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上海书店被迫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