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黄桥决战以后,陈毅命令陶勇率新四军第三纵队乘胜挺进通如海启(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开辟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春节刚过,中共南通中心县委(同年3月撤销,成立中共苏中第四地方委员会)调周一峰任南通县委书记,重建中共南通县委。南通县委重建后,一直重视在全县范围内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并贯穿于反“清乡”斗争的全过程。
组织重建
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遭到破坏,南通县委重建之初,全县几乎没有基层党组织,党员人数也很少。为便于开展工作,县委对外称民运部,派出多批民运工作队,深入通东、通中、通西等地区,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揭露日伪的暴行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帮助群众提高政治觉悟,激发抗日热情;同时通过减租减息,发动群众成立农抗会、工抗会、妇抗会等,在斗争中考察、培养抗日积极分子入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力量。到1942年10月,三余、余西、骑石、金沙、刘桥等区成立了区委,全县的党支部也由1941年初的17个发展到97个,党员由205人增加到1300多人。
但在党员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941年夏收期间,金沙区有些党支部采用摊派的办法发展党员,骑石区把积极分子召集在一起集体发展入党,造成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日伪军的“清剿”和“扫荡”中,有的党员动摇了,有的党支部停止了活动。县委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采取了相应措施:对集体发展的党员,逐个审查登记,确保党员质量;指示金沙区委对摊派发展的党员,重新进行考察和审查,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清退。县委还派出“支部巡视团”,对一些领导薄弱、组织不健全、活动不正常的支部进行整顿或改造,选拔表现突出的优秀党员加强领导;对一些后进的党员进行教育帮助,促其进步,争做先进。在此基础上,县委举办了三期党员短训班和一期支部书记轮训班,分析斗争形势,学习党的知识,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党员的素质,为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斗争考验
1942年底,为消灭抗日武装力量,日军从苏南抽调15000余兵力,对我苏中四分区进行第一期“清乡”。南通县处于日伪“清乡”的中心地区,一开始就成为日伪“清乡”的重点。为了彻底粉碎日伪“清乡”的阴谋,县委自上而下进行紧急动员,从思想、组织、物质上作好反“清乡”斗争的准备:撤销军政委员会,实行党委一元化领导,由县委书记周一峰兼任县警卫团政委,县长梁灵光兼任团长;对县、区两级机构实行精兵简政,把精简下来的人员充实到基层。同时,县委还建立了党的乙种组织,准备在公开的武装斗争不能坚持时,即由党的乙种组织领导地下对敌斗争。县、区委还对各乡党支部进行了整顿,对党员进行了短训,要求在反“清乡”斗争中发挥好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1943年4月1日,日伪开始对南通县中心区大举“清乡”。每天有日伪军2000多人,从金沙、三余、掘港等据点出动,“清剿”四分区机关、部队经常驻扎的通中地区。日伪沿“清乡”区边缘构筑的231公里竹篱笆,在南通县境内就有57公里;全县境内的敌据点多达110个。每当敌人深入我中心区时,留在“清乡”圈里的县警卫团和通西独立营,在周一峰、梁灵光、殷逸等同志率领下避实击虚,有关区乡组织党员、干部、民兵积极配合,使日伪的“梳篦合围”处处扑空。
同年6月,日伪转入以强化编查保甲为中心的“政治清乡”,推行伪化统治,并妄图用血腥手段迫使抗日军民屈服。7月26日,日军山本机动“清乡”队在十总店活埋群众53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总惨案”。对此,县委作出紧急部署,当日伪即将封锁某一地区进行编查时,由当地党组织安排身分公开的党员干部和青壮年迅速转移,留下老弱病残装聋作哑,敷衍搪塞;组织区队、民兵,在封锁圈边沿开展麻雀战、阻击战、伏击战,进行袭扰;在靠近敌据点的地方,利用“两面派”乡保长搞慢编、乱编、假编,使日伪编查保甲的阴谋破产。
1943年夏秋,日伪分期分批强化“清乡”。在斗争尖锐复杂、环境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县委发现有部分党支部存在战斗力不强、少数组织涣散和党员成分不纯的严重情况,于是利用日伪“清乡”的间隙,办战时短训班,整顿党支部,加强组织建设。县委通过选拔一些在斗争中经受考验的党员担任支部领导,吸收一批经过斗争磨练的积极分子入党,把混入党内的地痞、流氓清除出党等举措,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党组织更加纯洁,支部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烈火焠炼
日伪第一期6个月的“清乡”破产后,于1943年10月初又开始了3个月的延期“清乡”,对抗日军民进行残暴镇压,妄图割断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延期“清乡”期间,全县被烧房屋3500多间,被杀者千余人。仅10月9日至21日,日伪在通中的同乐、华芦、严灶、沈家店、唐洪等地,就抓捕群众560余人,其中480余人惨遭杀害。10月23日,山本机动队在石港镇土山脚下,将被捕的23名群众逐个用马刀砍死,制造了继“十总惨案”后的又一起惨案。
日伪的凶残,更加激起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密切了党群、干群和军民关系。1943年10月7日,日军在严家灶围捕群众二三百人,逐个疯狂鞭打,要他们指认共产党干部。共产党员张学贤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光荣牺牲。党员干部用生命保护群众,群众也千方百计掩护党员干部。10月间,梁灵光调出,殷逸任县警卫团团长。周一峰、殷逸等领导同志率领部分武装人员,经常活动于金中乡一带,好几次和日军机动队近在咫尺,但由于群众的掩护,均有惊无险。11月29日,山本机动队又一次在石港镇附近“兜剿”,县警卫团一部在当地党员干部配合下侦察到这一敌情,遂设下埋伏,打死日军官兵10余人、伪军20余人,山本被当场击毙。消息传开,全县军民大为振奋。其后抗日军民又获得一些战果,并相机发展一批共产党员,增扩一些基层党支部。
日伪延期“清乡”失败后,又于1944年1月开始了“高度清乡”,反“清乡”斗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袁港区委书记陆文山、余西区委书记周济凡相继被捕。陆文山被捕后,身上被敌人戳了数十刀,咬紧牙关不哼一声;被押赴刑场途经金沙镇西虹桥时,猛然转身与押解的日伪军扭打在一起,滚入河中壮烈牺牲。周济凡被捕后,敌人用铅丝穿过他的手腕,用盐卤注入他的皮肉,用火油焚烧他的肉体,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只要一苏醒就顽强地唱起《国际歌》。敌人无可奈何,最后将他活埋。陆文山、周济凡的英雄气概,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这期间,还有一些党员干部被敌人逮捕,如金沙区区队副顾仲仁、机要交通站站长姚金贵、《南通报》记者邢法和袁世晃等,也都是经受酷刑坚贞不屈,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显示出抗日救国的铮铮铁骨。通过残酷的斗争磨练,南通县党的各级组织更加坚强,广大党员更加勇敢。
夺取胜利
1944年5月进入反据点斗争阶段。县委根据有利的斗争形势,迅速作出夏季攻势部署。6月11日,通海地方武装在县团支援下,攻入位于长江边的老洪港伪据点;13日,县团在三余区队配合下,拔除海晏镇敌据点,接着又攻下九门闸敌据点,打开了南通、如皋两县与东南沿海地区的通道。7月中旬,粉碎了日伪报复性“清剿”后,通西地方武装接连拔除了横港桥、牛桥子、韩家老园、大于家桥等敌伪据点。在秋季攻势中,余西区队在三余至四甲的公路上设伏,打死日军中队长元和夫及以下12人。汇通区队配合县团攻克川港据点,并于1945年6月智歼张芝山的日伪军,共毙日军8人、俘3人,毙俘伪军20多人,创造了区队独立攻克敌据点的战例。
结合反据点的武装斗争,县委还根据苏中四地委关于动员全党大力开展政治攻势的指示精神,布置各级党组织动员全县军民,对一切伪军警、伪组织人员,开展红黑点运动;把《敌伪人员自新条例》 《红黑点实施办法》印成小册子和传单,想方设法带到据点内散发或张贴;甚至在抗日武装掩护下,到敌据点碉堡脚下给伪方人员上政治课,动员他们悔过自新。金沙区委还对伪军家属进行“不替鬼子当炮灰”的教育,使伪7师2旅数百人开了小差,1名伪营长投诚。7月,全县有7名伪区长宣布辞职;金沙区半个月中有85名伪乡保长向抗日民主政府自新;年底,二甲镇102名伪警察携枪反正。
县委在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在全县开展评选英模的活动,评出5个模范党支部,张沙乡模范党支部被誉为反“清乡”斗争中的一面红旗,受到苏中四地委的表彰;评选出的一级战斗英雄许茂林,二级民兵英雄陶有林,三级民兵英雄张宏高、许天乐、吴金森,三等模范工作者瞿金生、丁洪涛等10多人,全都是共产党员。
经过抗日战争烽火的淬炼,南通县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至抗战胜利,全县共有8个区委、1个工委、127个党支部,党员3501人,为全县军民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