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期●神州风采●

浦江两岸崛起崭新艺术殿堂

作者:范昕


10月1日起,上海新添两张文化名片,“东方之冠”原世博会中国馆正式更名为中华艺术宫,有着大烟囱标志的原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正式更名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两馆”同时开馆试展。国庆长假七天,两馆共吸引10万人次观展,由于采取了限额预约模式,参观客流平稳,现场井然有序。许多观众为在国庆黄金周享受到“慢参观”的乐趣而倍感意外,当观展变得舒适、轻松、悠闲时,艺术的魅力愈加凸显。
  隔江相望的两座建筑,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不仅勾勒出一个新的博物馆群落,更填补了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空白。将世博场馆改建为艺术殿堂的创意是世博精神的延续和落实,同时也是上海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决策:来自高瞻远瞩的智慧
  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决策与上海对中央精神的贯彻、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紧密相连。2008年,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对上海文化发展进行大调研的过程中,“要在更高层面上考虑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与此同时,美术界有关“上海美术事业高地的形成,迫切需要解决展示场地窘迫的问题”的呼声,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
  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摇篮,上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良好的创作基础和丰富的作品收藏,但展览展示场馆不足尤其是大型艺术博物馆的缺乏,却成为制约上海美术事业发展的瓶颈。调研座谈会上,在听到专家学者一次次的紧迫呼吁后,市委领导表示:问题应该解决,但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统筹,市文广局迅速反应,在此前已牵头组织各方专家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细化完善,于2009年初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方案,提议建设“上海大艺术宫”。但到底是改建还是新建?选址何处?如何定位?思考随之而来,问题也相伴而生。解决的时机似乎尚未成熟。
  突破,来自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世博会是一场世界文化的盛宴,它让我们欣赏到文化之美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不能轻易放弃园区因举办世博会所形成的文化气质和品牌效应。”后世博效应的讨论中,这样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但真正要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两者之间做出取舍,非远见卓识者难以痛下决心。
  上海的决策者们并没有太多的犹豫。2010年9月3日,上海世博会即将进入尾声,市委书记俞正声明确指出,园区的后续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文化特性,要舍得拿出一些区域、场馆发展文化事业,并指示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就这一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形成方案。2011年4月1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深入到上海美术馆调研,在了解到数以千计的珍贵馆藏艺术品因展示场地所限而难以常年固定展出,无限感慨。他表示,丰富的馆藏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应该充分发挥价值,我们要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向公众开放、向世界开放,并指示市规划部门要抓紧研究选址改建或新建大型美术场馆。2011年5月7日,在又一次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专题会上,俞正声明确提出,中国馆不宜再作商业开发,而应该考虑文化用途。
  2011年6月2日,韩正主持召开上海近现代、当代艺术展览场馆选址工作专家座谈会。座谈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等与会专家一致表示:两馆的建设将改变中国在世界美术格局中的地位。专家们的信心和期盼彻底打动了与会各方,市领导进而明确指出,大家的认识已逐渐统一到中国馆应该成为艺术展示的殿堂,市里全力支持,请大家再作细化论证,更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随后,2011年9月和10月,市文广局两次组织全球美术家咨询论证会议,围绕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布局、策展、定位、推广等工作出谋划策,研究论证。
  万事俱备,喜迎东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召开。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郑重提出:重点建设或改建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会闭幕次日召开的上海“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情况新闻通气会进一步明确宣布:经过反复论证,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为中华艺术宫、城市未来馆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改建:来自人拉肩扛的辛劳
  2011年12月26日起,两馆的改建正式启动,世博发展集团负责具体工程改建,上海建工集团四建公司成为建设主力军。
  改建过程中,“勤俭、实用、可持续”的世博经验延续了下来,原有基础设施和空间形态均得到尽可能的利用。两馆作为世博的馈赠,原有场馆的世博元素均得到尽可能的保留,像中华艺术宫保留了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展项和“国之瑰宝”专题展厅,展出任伯年绘12条屏《群仙祝寿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则保留了大烟囱这一原有建筑的重要标识。
  不过,当年的中国馆、城市未来馆均为世博会专项展览而建,展览内容相对单一,而改造后的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则均为常年开放、展示方式多样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建筑,其展览性质虽与世博场馆有着一定程度的吻合,但也存在不少差异,尤其是对其内部空间提出了公共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新要求。
  据了解,两馆的改建可以理解成“在房中建房”的过程,主要分为拆除、加固和装修三个阶段:先要将原世博场馆里不再需要的陈设一一拆除;再将一层层建筑空间或搭建或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展厅;最后是装修。两馆的改建总共用去2000多吨钢材。改建过程中,大型机械设备根本没法进场,电梯又小,这给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很多时候靠的就是建设者们的人拉肩扛。
  最终,由世博会中国馆改建而成的中华艺术宫,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展示面积比从前增加了9000平方米,达到6.4万平方米,共设27个展厅。这是一个令所有布展人都感到兴奋的数字,领跑中国乃至亚洲各大艺术博物馆,已接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奥塞博物馆和英国泰特美术馆等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的空间水平。其中,60米层为面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的活动场所;49米层为阳光展厅;41米层、33米层均为展厅;0米层辟出艺术服务区和公共教育区,并局部增加二层面积9000平方米,满足“名家馆”陈列需求。
  由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建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展示面积比从前增加了6000平方米,达到1.5万平方米,共设12个展厅。高、中、低三类展示区域以外,种类丰富的公共服务空间也成为一抹亮色,如书店将为观众提供各类艺术书籍和衍生产品,图书馆将提供门类丰富的专业书籍和普及读物,满足观众进一步阅读和研究需要,多功能厅将不定期举办各类讲座、播放艺术电影,引进音乐、话剧、音乐剧等各类表演项目,甚至还设有儿童活动体验区。
  展项:来自学术委员会的讨论
  展示面积的扩大,是为了给更多的文化活动腾出公共空间。
  中华艺术宫的展览将以立足上海、携手全国、面向世界为策划原则,体现中国气派和国际视野。开馆展览由五大展览组成:“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长期陈列于12楼、10楼共8个展厅里,从清末以降的“海上画派”到历经现代美术教育的文化启蒙,从新兴版画的救亡图存到商业美术的贴近生活,从新中国时期主题创作的宏大叙事到笔墨再造的时代新篇,展示的600余件近现代上海美术作品一定程度上也凝聚着中国美术的精粹;“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于8楼集中展示3个月,汇聚来自大英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法国雨果博物馆、美国惠特尼美术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和艺术机构的百件艺术珍品;“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长期陈列于1楼南侧,选取新世纪以来各个画种的优秀作品,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发展与成就;“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长期陈列于1楼北侧,用美术作品留住上海城市的记忆;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且有作品完整捐献给国家机构的一批艺术大师长期设立名家艺术陈列专馆,更将成为一大创举,贺天健、林风眠、关良、滑田友、谢稚柳、吴冠中、程十发成为第一批获此殊荣的艺术大师。
  集结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共98位(组)艺术家的2012(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则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大展,为期半年。“重新发电”的主题,从对于资源与能量的重新探究开始,聚焦于场所的能量、记忆的能量、意志的能量、理解的能量,最终面对共同体的能量。这一主题的形成天然地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
  据了解,目前两馆的展览计划已经排到了两年后,其中分别年均引进知名国际展览1至2个。中华艺术宫将从11月起推出“米勒、库尔贝与法国自然主义——法国奥赛博物馆馆藏珍品展”,拟定于2013年举办“蒙卡奇的时代——世纪之交的匈牙利艺术”、“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正在洽谈的项目则有2013年法国卢浮宫“地中海艺术”、2014年大英博物馆“世界珍宝展”、“费尔南多·波特罗雕塑回顾展”、2014年奥地利“奥地利和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其后英国V&A博物馆“康斯塔布尔的世纪——英国风景画1750~1850”、荷兰梵高美术馆“梵高艺术大展”、“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馆藏作品展”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从12月起推出“超凡入圣——蓬皮杜艺术中心特展”,正在洽谈的项目则有“美国当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回顾展”、“德国当代艺术大师基弗大展”等。

未来什么样的展览能够进驻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由评审评估机制保证质量。两馆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益性艺术博物馆,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也不租借专业展厅,所有展览项目都将经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而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组成也将兼顾本地、全国与国际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