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43年10月1日,在枣园的窑洞里,毛泽东亲笔起草了 《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的党内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在1944年农历正月普遍地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抗(抗日军人家属)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并规定以后于每年农历正月普遍举行一次。从此之后,双拥运动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推广到各解放区,再后来逐步形成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被毛泽东称为“旧历年节中最重要的革命工作”。
双拥工作在土地革命中创立
早在红军初创时期,党和毛泽东就提出了“工农红军离不开工农群众”的思想,要求军队爱护人民群众,苏区政府和人民支援红军、优待军属。1927年11月,红军打下茶陵县城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红军的三大任务:一是打仗消灭敌人,二是打土豪筹款子,三是宣传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红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和党组织,成立农会、工会。分得田地的农民又送子参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即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决议》 提出了正确的建军原则,明确在军政关系上,“要尊重地方政府,军队要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和武装”;在军民关系上,“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正确的建军宗旨、严明的纪律和各项拥政爱民活动的开展,使长期在封建统治下的人民耳目一新,军民之间开始出现了水乳交融的崭新关系。
1931年到1934年,随着红色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拥军优属活动也随之得以产生。当时拥军优属的内容主要有:扩红与动员归队,即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教育帮助逃亡士兵归队;支援前线,即动员群众捐款捐物支援慰问部队,配合部队作战等。1933年12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湘赣省优待红军委员会还在全省范围内发动群众每人至少捐3个铜板,购买慰问品慰问部队,鼓舞战士奋勇杀敌。
在后方开展优待红军家属活动。优待的内容主要有:(1)代耕。苏区16岁至55岁具有劳动能力的男女群众,每人每月参加义务劳动6~10天,帮助红军家属耕种土地;(2)未参加耕田队的老幼男女,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收集肥料;(3)城市商人和居民加收5%的营业税和房租,在业工人交纳4个礼拜六的工钱,一般百姓提供4个劳工或交纳4个零工工钱,由优待红军委员会统一分配优待红军家属;(4)对外籍红军的优待,则由每乡留出3~5人的田地当时叫“公田”,由区、乡政府组织群众耕作,收获由区政府保存,经过军事机关分配给外籍的红军。
这一时期拥军优属工作的特点是:(1)第一次确立了拥军优属的法律地位。1931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 《红军优待条例》,1934年中央政府主席张闻天签署命令,颁布了 《优待红军家属条例》 《优待红军家属耕田队条例》 等法令。1931年7月,鄂豫皖根据地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了 《红军战士伤亡抚恤条例》 ;11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了 《关于红军公田问题的通令》。(2)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在各根据地,省、县、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府都成立了扩红与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执行组织、动员与督促检查的职能,各党团支部、赤少队、贫农团、互济会、女工会等组织紧密配合。(3)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如以上所述优待内容,不尽义务者甚至要受到“违反苏维埃法令罪”的处罚。
广泛扎实的双拥活动,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使工农红军连续四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而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期间由于部队流动性比较大,加上群众的恐惧心理,地方的拥军优属没有形成规模,但部队的拥政爱民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为红军顺利到达陕北提供了有力保证。
双拥运动在延安蓬勃发展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同年,边区政府颁布 《陕甘宁边区抗日军人优待条例》,规定对抗日军人及家属实行优待:免纳边区一切捐税;住公房免缴租金;公家商店购货享受1%的减价优待;子弟读书免缴一切费用;因伤病休养,费用由公家供给;缺乏劳动力,由边区人民代耕等。1939年4月,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第25条将“优待抗日军人与工作人员之家属”写入边区的这部大法之中。同年12月10日,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 《关于拥护和扩大八路军的决议》 等文件,要求地方党政工作人员和民众增强对八路军的爱护,充分保障八路军粮食和被褥的供给,坚决正确执行优待抗属条例;还要求边区部队加强纪律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积极帮助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和文化、卫生运动,建立军民联系制度等。双拥工作由此日渐制度化、体系化。
但由于边区党军政机关比较集中,部队官兵和政府工作人员众多,加上国民党对边区严密的经济封锁,外部物资难以进入延安,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较重。此外,边区的军队和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本位主义等倾向,一些部队存在着军阀主义的残余思想,有的部队官兵违反政府法令,不尊重各级政府、侵犯群众利益、违反群众纪律等行为时有发生;在一部分政府人员中间,则存在忽视拥军的观念,不关心或不积极帮助军队解决困难。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负责保卫边区的八路军留守兵团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群众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
为了克服国民党封锁带来的困难,有效解决军政军民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想了不少办法,在加强对地方政府和老百姓教育的同时,特别严格地要求军队首先要做好拥政爱民工作。毛泽东还在杨家岭召集萧劲光、耿飚、阎红彦、莫文骅等10多位留守兵团的领导干部座谈军政军民关系,酝酿动员边区军民开展拥军优抗(后改为“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
1942年,在全党整风运动的推动下,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和军政干部联席会议,又对军政军民关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检讨,共同商定在边区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拥政爱民和拥军运动。据此,1943年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作出了 《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 和 《关于拥军运动月的指示》,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 《解放日报》 上撰文 《造成拥军热潮,增强拥军工作》,强调“军队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血肉相联而不可分开的”,“拥护军队的利益实际上也是拥护人民自己的利益”。同时,确定1月25日至2月25日为全边区“拥军运动月”,并规定每年春节前后,对边区驻军进行隆重的慰劳慰问;还制定颁发了 《拥军公约》 《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 《调整军民关系维护革命秩序暂行办法》 《抗日军人抚恤条例》 等法规性文件,掀起了新的拥军热潮。
同年1月25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布了 《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 和 《关于拥政爱民运动月的工作指示》,规定2月5日至3月4日为部队“拥政爱民运动月”。2月1日,留守兵团又在 《解放日报》 上公布了包括服从政府法令,保护、帮助政府,爱护公共财物,减轻政府和人民的负担,不侵犯群众利益等项内容的 《拥政爱民十大公约》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发表评论文章 《开展拥政爱民运动》,揭开了拥政爱民运动新的一页。这些文件和专论的发表,确定了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成为“双拥”运动成熟完善的正式标志。
在拥军优属运动中,边区各级政府都举行了扩大的政务会议,邀请部队同志参加,进行认真的自我批评,检讨过去对军队认识不够、尊重不够、爱护不够的行为。边区政府还动员群众支援军队搞生产,借给生产工具,保障粮草供应。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自率领慰问团,到南泥湾359旅慰问。延安文化界专门组织了文化劳军团,萧三、艾青、柯仲平、丁玲等文艺工作者深入部队,慰问子弟兵。边区群众赶着猪、牵着羊,抬着衬衣、鞋袜、毛巾、肥皂等各种各样的礼物,到部队联欢慰问。在慰问部队的同时,各地、各单位还通过各种方式慰问抗属,据延安等9县统计,1943年慰问抗属的现金、物品折价达10.3万余元(边币)。
在拥政爱民运动中,边区各部队认真开展了拥政爱民教育、军民联欢和清理旧案活动。留守兵团向边区政府和群众写贺信、发贺年片、送春联、送年画,与老乡会餐。部队各级都认真地进行了纪律大检查,由干部带队,到政府、群众中去,逐门逐户访问,并在军民大会上,把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件一件讲出来,向群众检讨。纪律大检查之后,又进行了物件送还和赔偿活动,极大提高了部队在边区的声誉。同时,军队努力增加生产,减轻政府和人民负担,并热情帮助人民群众发展经济,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军民关系日益密切。
这一时期开展的双拥运动,改善了军政军民关系,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为边区战胜严重困难、巩固持久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延安双拥运动铺开后,党中央、毛主席一直予以高度关注,并注意及时总结和推广军地双方好的经验和做法。1943年5月8日, 《解放日报》 发表了题为 《拥军运动和拥政爱民运动的经验》 的社论,充分肯定了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双拥运动的重大成绩和成功经验,号召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学习借鉴。10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对陕甘宁边区的双拥运动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广泛推广。自此,双拥运动在各根据地逐步开展起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史上一项崭新的创造,并成为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有力地促进了党政军民的大团结,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政治保证和力量源泉。
拥军支前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
抗战胜利后,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双拥工作也转入新的历史阶段。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号召全军部队不要片刻放松拥政爱民。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命令、执行政策、执行纪律,向新解放区派出大批干部,组成工作团,协助地方建党建政,帮助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剿匪反霸、巩固政权、发展生产。
1947年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根据新的形势,调整颁布了新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形成了全军统一的纪律和行为规范。此后,各部队先后进行政策纪律教育,许多单位还推出遵纪爱民公约,个人制订了遵纪爱民计划,并将贯彻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情况列入立功运动,定期进行检查,开展表扬和批评。这些举措极大增强了干部战士的群众观念和政策纪律观念,提高了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
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拥军优属工作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威力。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陕甘宁边区人民掀起参军参战热潮,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场面。据统计,从1946年7月至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共有5万多人参加人民解放军,另有1.4万余人加入我地方干部队伍。边区人民还竭尽所能,支援前线。“双拥”运动在保卫延安、保卫边区、转战陕北的烽火里,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军民关系进一步加强,鱼水之情更加浓厚。
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解放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踊跃参战支前,“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真谛。仅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据不完全统计,战役中,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万余辆、担架20.6万副、挑子30.5万副、船只8000余只、牲畜76.7万头,筹集粮食9.6亿斤,赶做军鞋数百万双,运送弹药300多万吨,转送伤员12万多名,另有10余万青年参军参战。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深情地感慨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拥工作在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1950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联合发出了 《关于在新旧年关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运动的指示》。这是建国后第一份关于双拥工作的文件。之后的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国军地主管部门都要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改革开放后,双拥运动迈上新台阶。197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 《关于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通知》。1991年1月,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首次命名表彰河北省保定市等10个市(县)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会后,全国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创建双拥模范城(县)热潮。
进入新时代,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军地奋力承担起新时代双拥工作使命任务,双拥工作紧扣新时代的脉搏,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新变化。军人依法优先、光荣之家的标识彰显军人荣誉;军地多领域联动,在促进战斗力生成、改善民生福祉、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合作不断深入;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迸发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