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向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奋进

作者:徐建刚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党在新世纪将领导人民施行第三步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为我们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胜利发展的道路和宏伟的前景。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回顾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13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紧紧抓住了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显示了我们党对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在总结80年代末的那场政治风波时,曾经十分深刻地说过: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过不了这个关。同样,从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坚持社会主义靠什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沉着应付国际风云变幻,以发展促进改革,以发展保持稳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国内外种种复杂情况的考验,在发展的快车道上持续前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坚持社会主义红旗不倒,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坚持了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从1989年到2001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6909.2亿元增长到95933.3亿元,年均增长9.3%,比改革开放前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提高3.2个百分点。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也由1990年世界第十位、发展中国家第二位,跃升到世界第六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外汇储备从1989年的55.5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2500亿美元左右,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990年到2001年间年均增长14.8%。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2001年,三项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41.6:31.3调整为15.2:51.5:33.6。人均GDP由1512元提高到7543元年均增长8.2%,并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计划目标。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把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一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强动力。
  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要求,最终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世界上一些政党丧失执政地位,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从而失去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以来,是我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时期。我们不仅实现了温饱有余,迈进了小康社会,而且开始迈向更加宽裕的小康。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在57%以上,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2001年达到了37.9%。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67.7%,2000年跌破50%大关,达到49.1%,2001年更降到47.7%。198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5.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01.5元。到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859.6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2366.4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长4.3%。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73762.4亿元,人均储蓄存款由22元增加到5780元。广大人民群众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激发出改革开放的巨大热情。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这一目标落实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我们就定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