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期●人物●

功勋卓著无私无畏

——忆粟裕同志

作者:梁灵光

   
  
  编者按:2002年8月,在粟裕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梁灵光同志深情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追忆了他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起在粟裕同志领导下战斗、工作的峥嵘岁月。本刊将分两期刊出。
  今年是闻名中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同志诞辰九十五周年。岁月如流往事如烟,今天重温我在粟裕同志领导下的战斗岁月,思念他当年对付强敌运筹帷幄、英明果敢的指挥才能,在复杂艰险的环境里带领军民建设根据地高超的领导艺术,以及他勇于负责、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和谦虚谨慎的态度,使我衷心敬佩。每念及此,我都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一、黄桥决战,以寡敌众,巧歼强敌,打开苏北抗日新局面
  1940年1月,党中央指示东南局,要求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根据这一指示,陈毅、粟裕部署新四军挺进纵队到江都吴家桥一带建立桥头堡,八路军黄克诚部则南下到淮北,准备与新四军会合,因此苏北国民党反动头子韩德勤大为恐慌,决定和八路军、新四军决战。当时,我任苏北“抗战支队”第二支队支队长。7月,江苏省政府命令抗支调往洪泽湖北苏皖边界,我和陈伟达、洪泽(原江北特委委员。在二支任大队长与政治干事)商量,估计其中有阴谋,可能要抗支参与磨擦,因而我们决定到接近新四军、八路军时再相机进行起义。可惜由于我们刚到那里,人生地疏,与当地八路军才联系上又中断了,所以我便赶到泰州西郭村,找到挺进纵队叶飞政委,谈好后准备赶回泗阳。第二天早上,叶派人来说我们部队已暴动成功,我不能回去了。事后了解,抗支二支队一大队暴动成功,参加了八路军; 二大队干部犹豫,同一支队后撒,被缴械遣散。我从此就留在新四军挺进纵队,后随挺纵东进黄桥,并被任命为如皋县县长,开始了在粟裕同志领导下的革命生涯。
  10月3日,韩德勤集中全部兵力约3万余人分三路向黄桥进攻,当时我军只有三个纵队7000余人,敌我力量悬殊。陈毅、粟裕冷静应战,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来攻,各个击破。当时部署:一、二纵兵力较足,用于突击方向,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的顾高庄、横港桥地区待机,三纵兵力较少,担任黄桥守备。前线指挥粟裕确定以韩军右翼独立第六旅作为首歼目标,由叶飞- -纵承担。4日午后,粟裕得知独立六旅以纵队行进,通过精确计算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当机立断下达攻击命令,于是一纵将敌人的长蛇阵截成几段,分股歼灭,3小时就结束战斗,此役全歼独立六旅,旅长翁达自杀。战后,粟裕又急令叶飞率部星夜赶往野屋基。顽军左翼三十三师4日拂晓开始猛攻黄桥,下午一度攻入黄桥东门,被陶勇反击赶出。适江南援军一营到达,三纵即从黄桥出击,配合二纵部,将三十三师歼灭。李守维率军部及一一七师聚集于野屋基,得知败绩后正企图突围,被我三个纵队包围,发生激烈战斗。4日夜我军发起总攻,至5日晚全歼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走投无路,淹死掘尺沟中。此役八十九军被消灭1. 1万人。10日,八路军进入盐城,新四军进驻东台,会师白驹,苏北局势平定。在决战中,我带领如皋县群众筹集粮草,赶制干粮,支援部队,并于6日韩军开始溃逃时带领县警卫武装一个小连截击韩军,俘敌50余人,缴获战马5匹和一批枪支。后来在苏北区党委召开的总结会上,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高兴地说我是开了县长亲自带兵打仗的先例。黄桥决战胜利来之不易,是新四军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开辟了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意义深远。战前,陈毅开展统战工作,使敌右路军李明扬、陈泰运部一万余人按兵不动,致八十九军孤军深入,最终被歼。而栗裕运兵不拘一格,临阵准确的判断力与灵活指挥,使我印象深刻,衷心佩服。
  二、开辟苏中,坚持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悍然取消新四军番号,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毅然决定在江北重建新四军军部。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随后又成立苏中军区、苏中军政党委会和苏中行政公署,粟裕被任命为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后又兼任第一师政委、苏中军区政委、苏中军政党委会书记,这是粟裕第一次独立担负一个战略区的领导和指挥重任,开始展示他驾驭全局的雄才大略。
  1941年的春天,日本侵略军乘“皖南事变”和新四军重建之初,加强对苏中和苏北的进攻,国民党军队纷纷叛国投敌,变成伪军,日伪军频频对根据地进行“扫荡”。粟裕认为,为了坚定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保障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安全,必须坚决反击日伪军的进攻。他积极建议首先对叛国投敌的泰州国民党李长江部队(1万余人)予以歼灭性打击,并被委任为讨逆军总指挥。2月18日,粟裕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合围的战法,指挥一师三个旅分三路进攻敌人。他命令二旅一个主力团利用黑夜突入城内,直捣李长江指挥所,打乱其指挥系统,使敌人丧失组织抵抗的能力,与攻城部队里应外合,经过三天激战攻克泰州,俘敌5000多人,并争取两个支队(团)的叛军反正,讨李战役胜利结束。
  在讨李战役过程中,日伪军为接应李长江的投敌,对苏中发起了第二次大“扫荡”。粟裕指挥部队在讨李战役胜利后即转人反以团或营为单位 “扫荡”作战,部队和后方广位分散转移到广大农村,广泛开展游击战,予敌有力的打击并建立根据地。
  粟裕指挥的讨逆战役和反“扫荡”作成,在形势转变的紧急关头重振铁军神威,不仅给日汪蒋联合反共的逆流当头棒喝,增强广大军民坚持抗日斗争的信心,而且为创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造成了有利条件,取得军事上政治上的双重胜利。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粟裕提出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导思想,并形成他立足当前着眼发展的治军思想和“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他一手抓主力部队建设,一手抓地方武装建设,创建适应抗日战争发展规律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他指出,只有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广大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才能算是真正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坚持目前的斗争,应付将来更大的局面,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在粟裕的正确领导下,苏中军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反“扫荡”、反“清乡”的胜利,消耗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同时,抗日武装力量在斗争中得到壮大,保证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当时任南通县县长兼南通警卫团团长。南通地处长江出口,战略地位重要,斗争尤为尖锐、激烈。我们积极响应粟裕的号召,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积极主动打击日伪军,曾受到分区的两次电令嘉奖。
  1942年6月,日伪军侦悉新四军一师师部和三旅机关驻扎在海启,集中了2000余兵力大举“清剿”,妄图寻歼我军主力。苏中军区和一师师部通知,要求各地积极寻找战机,主动向日伪发起攻势,减轻海启地区的压力。我们侦悉日伪军将从南通经金沙沿运河大批运兵去海启,于是派南通警卫团二营在金余镇凭河居高临下设伏,打垮了伪军三十一师的一个团,歼敌200余人。经过侦察研究,接着又奇袭海门县城茅镇。6月28日晚,我率警卫团4个连的兵力,深人敌占区,冒雨行军30里到达茅镇,在通海自卫团一个连的配合下,攻破敌人的防线,冲进伪警察局,毙伤敌伪军近百人,俘伪警50余人,伪军20余人,缴获重机枪1挺,步枪70余支。据俘虏交待,日伪已知道新四军今晚要来攻城,下令晚上6时戒严,如有人上街,格杀勿论。我提高警惕,立即下令攻击部队迅速撤退,前后仅半小时。当我们赶到新宿营地附近时,果然发现有大批敌人在我们原宿营地烤火休息,我马上布置一个班阻击掩护,保证大部队安全转移,而那一个班战士却全部壮烈牺牲。一个月后,我们查明内部一个译电员是内奸,把攻城部署告诉了敌人,便处决了这个叛徒。这次奔袭,虽未攻克茅镇,但是地方兵团攻进县城,在苏中根据地还是第一次。这些战斗有力支援了海启地区的反“清剩”斗争,当一师师部转移到通中地区后,我当面向粟裕汇报,受到他和其他领导表扬。
  1942年9月24日在粟裕的指挥下,南通警卫团配合主力七团,在苏中军区、一师驻地附近通中的谢家渡,对日军南浦旅团五十二大队进行伏击,击毙大队长保田中佐以下日军70余人,俘日军3人,伪军一个班。粟裕提出送还保田中佐等日军全部尸体并附信一封,后来日军旅团长南浦少将回信写道:“贵军战后归还战骸,宽仁厚德,诚贵军政治之胜利。”
  最艰苦、最尖锐、复杂的是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反“清乡”斗争。1942年11月,苏中区党委在如皋县南坎镇召开军政党扩大会议,我也参加。在会议期间,得知日伪即将在苏中“清乡”的情报,会议随即转入反“清乡”的准备。
  由于我注意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南通警卫团从如皋开始的一个班12人,发展到现在四个营1400余人,各个区队都有两个排到一个连的部队),在会上受到了粟裕的口头表扬。
  面对敌情如此严峻、斗争如此艰苦的形势,作为苏中区的主要领导者,粟裕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在南坎会议上作总结报告时指出“假如我们准备不充分,就不能顺利配合全面反攻”,“我们要估计以后斗争会更尖锐,将要遭受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战略指导上要非常谨慎小心。而且敌人可能抢在同盟国反攻以前来解决中国问题,把中国作为他的赌本,因此敌人必将更加强对敌后的控制,这就是接近胜利的困难”。“总之,反攻是要付出代价的,空喊毫无用处,必须准备好雄厚的势力”。
  粟裕卓有远见的科学论断,使苏中迎接艰苦的反“清乡”斗争有了思想准备。他和苏中区党委制定了“以公开的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苏中反“清乡”斗争方针,得到了华中局的批准。他思维缜密,发出了“每乡每支部每月捕杀一个敌人”切实可行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响应。栗裕并对四分区发出指示:“今后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仍以公开坚持武装斗争为主。但为了应付新的斗争情况,则应采取各种辅助的斗争策略、斗争方式(如秘密斗争、合法斗争、加强特种工作等)。但各种辅助的斗争,主要是为了配合与达成公开的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我们根据反“清乡”斗争方针,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扩大回旋余地,开展“冬学”、“冬耕”、“冬防”运动,发动群众坚壁清野,组织短枪队进行锄奸斗争,组织地区武装展开反竹篱笆封锁和对日伪军英勇作战,不仅坚持了原来阵地,还有新发展。苏中四分区在苏中区表现突出,粟裕后来说:“如果没有四分区的坚持,各分区在去年就不会得到这样大的发展,反之如果没有各分区积极发展与加强斗争的配合,则四分区的坚持也是会有困难的。”
  从1943年4月开始,四分区军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6个月的反“第一期清乡”3个月的反“延期清乡”和1944年开始的反“高度清乡”斗争。1944年5月后粟裕下令特务四团和七团回四分区参加反“清乡”作战。5月中旬特务四团两次突入“清乡”区,攻克通如边界的童家甸。6月23日,三旅七团在如中把齿凌附近遭遇100多名日军和500多名伪军,部队沉着应战,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将日伪军层层包围,击毙加藤大尉以下日伪军200余人,生俘日军14名、伪军100余人。6月25日,七团又协同特务四团攻打南坎据点,它是日伪封锁线最东边紧靠黄海的一个重要据点。此战由陶勇司令和吉洛政委亲自部署,全歼南坎据点的日军一个小队,俘伪军100余人,并击毙由掘港增援的日军中队长丹木以下10余人。6月两次战斗的胜利,受到苏中军区、新四军一师领导人的通令嘉奖。
  四分区也乘机发动夏、秋季反据点斗争攻势。据不完全统计,在5个多月中,全区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456次,攻克据点25个,逼退据点44个,毙伤俘日军760余名,毙伤俘伪军2100余人,缴获火炮16门,各种枪械1500余支。日伪“清乡"新占据点被全部收复,而且我地区还有所扩大。从此,日伪的“清乡”已成强弩之末,分区地委于10 月宣布四分区反“清乡”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苏中反“清乡”斗争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篇章。
  (未完特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