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期●缅怀篇●

大山的儿子

——记新四军金萧支队老战士金良昆

作者:张林岚

  
  
  临近上海解放那两年,为躲开国民党反动派滥捕滥杀的白色恐怖,我有几次不得不弃家出走,避到浙东家乡浦江去。有一次,我看到县城广场墙壁上一大片通缉令,还附有赏格。第一名就是我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金良昆,衔头是“共匪匪首”,生擒者奖银元五千元,白米二百石;取其首级者奖若干,通风报信者奖若干……布告是直接书写在粉壁之上的,久经风雨剥蚀,字迹模糊,至少有一二年了,金良昆没有捉到。抗日战争前,金良昆是我在杭州读书时的初中同学。因为同乡,又合得来,星期天我们总是租自行车在白堤苏堤等处兜圈子玩。自然也谈些各自的志向,将来要做些什么什么。不久抗战开始,我们一同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加入党所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秋天,我们相约同赴丽水复学,动身前,他突然改变主意,说:“不读了,不读了,我要到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去学习。”同去的还有浦江的民先队员五六人。
  1939年3月,他被派回浙江工作,在义乌开了一家抗建书店,作为党的联络站。这个时期,他给我寄过不少进步书刊,有几本我一直保存到今天。半年后,形势恶化,书店被迫关门,他到金华去找介绍我们参加民先的中共党员项荒途,在《浙江潮》、《刀与笔》、《大风》等杂志社帮忙。做文化工作,非他所愿,他喜欢搞武装斗争,总是想轰轰烈烈冲冲杀杀大干一场。第二年战争正在向浙东腹地逼近,他决定回浦江打游击。
  他的老家在浦江西乡前吴乡塘岭金村,西面是建德,南面是兰溪,西南是富春江上的桐庐、富阳。虽是山区,但他对周围环境十分熟悉,党在这里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青年农民中有很多民先队员,而金良昆家早先曾是党的一个联络点。金良昆幼年丧父,母亲出身于前吴乡地主家庭,年轻时练过武功,能拉三百斤硬弓,是个思想开明而有丈夫气概的老太太。她支持革命,两个女儿都是民先队员。
  1942年浦江沦陷。日伪军占领县城和东乡平原,不时“清乡”。当时各色部队旗号不一,情况复杂。有时候真正抗日的人民武装为了给养,不得不暂时打国民党政府的旗号。金良昆到处寻找党组织,都没有结果,如同失群孤雁苦闷万分。直到1944年初,他才找到曾在抗建书店共过事的崔洪生。崔这时已是新四军金萧支队前身、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坚勇大队队长,正在建德兰溪一带活动。经崔介绍,他又与兰北浦南区委书记高惠华取得联系。这时他才知钱塘江南、浙赣路西、富春江之东有了一个抗日游击区,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已有较大发展。浦江东南二乡分别建立金萧支队办事处之后,又组建了支队第八大队和金义浦总办事处,负责人是王平夷、陈雨笠和吴山民。这几位都是金良昆在义乌工作时有过接触的熟人。区委给他的任务是在塘岭金村建立情报站,以情报员为骨干秘密发展民兵组织。他除了经常报告日伪军和国民党部队在浦西活动情况之外,还在这年6月侦察到忠义救国军许长水部自诸暨西窜入浦江骚扰百姓的动态,及时汇报后,金萧支队出动突击队追击,一举予以全歼。
  抗战胜利后,金萧支队奉命北撤。当时金良昆正在里黄宅山中,没有接到上级通知而失去联系。国民党反动派继日寇之后又大肆“清乡”,悬赏辑拿金良昆。他不能在家立脚,只得逃到临安妹妹家隐藏起来。
  1947年在党的路西工委领导下,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成立,活动于诸、富、桐、浦边缘山区,张志骏的一个武工组到了浦江西乡,与金良昆接上了关系。不久路西区委书记、司令部政委蒋明达也到浦江,要求金良昆在浦西建立司令部的第二大队第五中队。金良昆废寝忘食地外出奔走,动员向往革命的青年农民参军。翌年4月,五中队成立,有60多人,成为党在浦西建东的第一支武装力量。金良昆作为中队长,很注意在战士中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我军传统教育,战士素质和战斗力得以不断提高。不久,五中队上调为司令部主力部队。
  这年6月,江东县人民政府成立,金良昆被任命为副县长。因五中队上调,司令部要求他再组建抗暴第三大队(又名江东县自卫大队)。三大队于10月份建成,又奉命上调。会稽山抗暴游击司令部改编为新四军金萧支队,第三大队改编为支队的第八大队。
  浦江解放前夕,金良昆奉命组建“新三大”。由于革命形势很好,人民急切盼望从“三座大山”下解放出来,北乡国统区贫苦农民、沪杭金华带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前来参军,新三大又在几个月内组建完成,人枪已超过两个中队。1949年5月江东县奉命撤销建制,金良昆与上级增派的陈理农一同担任金萧支队浦江接管组负责人,率部解放浦江全县。陈理农和继任的王一文二同志不久都北上,金良昆是实际主持工作的首任副县长。他擅长经济管理,重视文化建设,政绩可观。但他还没有人党。
  关于金良昆在解放前的战斗经历和在当地的轶事,在民间流传很多很广。他一次次率领战士从敌人枪口下突围,回头又消灭顽敌的英勇战斗故事,令人联想起前苏联电影《夏伯阳》中的恰巴耶夫。他对敌狠,对同志爱,对群众关心备至,生活作风正派就是有点自由散漫习气。当时浦北壶源、壶溪二乡(富春江上游)乡长不听我军一再警告,向国民党送情报不止,1948年六七两月间都被他逮捕枪决。他的母舅家是前吴乡大地主,因拒交爱国公粮,限期一到,他就亲率武工队火烧其粮仓,一时烈焰冲天,人人拍手称快,全县地主为之震动。
  建国后部队整编,他转业地方做司法工作。先在金华地区后调上海,任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秘书组长、审判员。不久,又调去主持新设立的公证处……
  “文革”后多年,听说他受“四人帮”逼害,在批斗会上“突围”而出,潜往临安。由于造反派追通,他潜人山中,没有出来。不知是因饥饿、疾病或精神错乱而溺死水中,还是往日的阶级敌人借机报复把他害死了?传说纷纭。从山里出来,又回到山里去,他是大山的儿子。生时轰轰烈烈,死后留下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