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期●专稿●

重返朝鲜

作者:姚平

   
  国际列车离开丹东车站,10多分钟后抵达朝鲜边境城市新义州。按照导游的要求,我们打开行李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朝方边检人员的检查。一位20多岁的边检人员走到我面前,刚要检查我的行李,忽然发现了我胸前的军功章,立即帮我拉好拉链,微笑着朝我伸出手来,说:“哥麻司米达,哥麻司米达!”(朝语:谢谢,谢谢)导游告诉我,我被免检了,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敬礼,平壤
  停战后我第一次来平壤是1954年。那时这座城市满目疮痍,几乎没有一幢完整的楼房。据说三年战争期间,投在这座城市的炸弹达42.87万枚。有人曾预言这座城市100年都难以重建。然而,今日步出车站时,展现在我面前的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宽广的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我们下榻的西山饭店30层阳台上,一位朋友在我身边感叹:“平壤比我想象的要美!”
  在平壤逗留的日子里,不论是在宾馆,还是在马路上,遇见的是小孩还是老人,他们见到我胸前的军功章,都会停下来,热情地同我握手致谢……那种热烈、亲切的场面令人激动难忘。我胸前的这枚银质军功章是1954年朝鲜政府颁发给我的。回国以后,已经在箱底珍藏了40多年。
  在平壤参观的景点中,最难忘的有两处:一是友谊塔。这是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塔中两只朱红的木箱存放着当年参战的全体中国人民志愿军名单。木箱顶端的四个本子记载着在战争中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名单。二是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这里记载着那次战争中的历次战投和战斗英雄的事迹,其中有不少是志愿军的战斗英雄——那场遥远而难忘的战争中发生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它无法也不应该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阿妈妮,您在哪里?
  阿妈妮是我的朝鲜妈妈。
  1953年1月,部队奉命在二线进行战前集训。房东是位50多岁的阿妈妮。她第一次见到我,目光中流露出来的是惊讶、激动和兴奋,令我疑感不解。战前集训紧张而又艰苦。可不论我们多晚回来,阿妈妮会立即端来盐热水,让我们泡脚、擦身。这在当时实在是一种享受。因为白天集训忙;来不及洗衣服,只能搭在窗口晾干了再穿。我的衣服常常“失踪”,过几天就变成了一套干干净净的衣服。我会摄影,常常被指挥部的同志拉去充当“摄影记者”,回到驻地已是凌晨,初春的朝鲜气温依然在零下20多度,此刻又是一天中最冷的,可阿妈妮总是在等着我。一见到我便拉着我走进她的灶间,除了一盆热水,还有两只热烘烘的玉米。这些都是阿妈妮为我开的“小灶”。我曾多次要求阿妈妮以后不要这样,部队有纪律,不能随便吃老乡的东西,阿妈妮总是摇摇头:“一了不扫,一了不扫!”(朝语:没有关系!)几天后,当地政府派联络员(翻译)来征求我们对房东的意见:当然全是赞扬的。我也提出了“感谢阿妈妮对我的特别关照"。当天深夜,联络员拿着一张照片来找我,指着照片上的一位年轻军人对我说:“这是阿妈妮的小儿子,长得跟你一模一样……阿妈妮说,她是把你当成她的小儿……联络员还告诉我,阿妈妮原本有个幸福的家,丈夫和三个儿子都在战争初期壮烈牺牲……我的心一阵紧缩……
  带不久,部队奉命开赴前线,所有的行动都是保密的。我只好把对阿妈妮的思念深深地埋入心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阿妈妮如果在世的话,已100多岁了啊!月光下,我默默地思念着她老人家,也为全世界所有母亲祈祷:愿你们一生平安……
  走近板门店
  板门店因当年朝鲜停战谈判在此举行而闻名于世。
  在平壤候车时,我的思绪忽然飞向了那个遥远的日子——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是这天晚上10时生效的。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从坑道里、战壕里、土屋里飞奔出来,高呼着“我们胜利了”“和平万岁"祖国万岁"的口号,相互握手、拥抱……
  这场面是任何一个狂欢节都无法比拟的。
  横在三八线上的军事分界线就在这里。它长242公里,宽4公里。透过车窗但见绿树成荫,像个森林公园。导游告诉我,由于与世隔绝了半个世纪,这里已成为亚洲稀有动物的理想栖息地,一米高的东北鹤和140多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街生息。这里地下地雷密布,只是因为这些动物的体重还不足以引爆地雷,它们才平安无事。在一望无际的荒草和绿树中,用钢筋水泥浇铸的碉堡和铁丝网依稀可见。
  我们参观了当年停战谈判会议室和彭德怀司令员签署停战协定的地方以后,便到休息室休息。此时一位朝鲜人民军中校军官张开双臂朝我快步走来,他指着我胸前的军功章同我握手、拥抱,不停地喊着:“老战友、老战友!”顿时我俩都热泪盈眶。
  导游告诉我,这位中校军官是当地驻军司令官。直到汽车启动,他还在向我们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