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8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许映泉,心中有一个萦绕多年的愿望:在革命老区陈旧的池岸小学校园里,建一座崭新的三层楼的教学楼,配上20台电脑,让农村的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学习,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奔波8年多,倾其毕生积蓄,发动亲属和战友共捐资30多万元。
泪落红土地誓建教学楼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里竖立着红十四军浴血奋战的丰碑。
许映泉生长在这块红土地上。他的祖辈历来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其祖父许逢洲深明大义,于1924年慷慨捐田2.5亩,创建了池岸小学;其父许秀松种租田4亩维持生活,仍不忘资助学校,并历任校董32年。许映泉9岁入读池岸小学,读到初小毕业时,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让普天下穷人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的希望。1939年10月,江安区成立抗日游击队,16岁的许映泉报名参加了游击队。他凭这张初小文凭,算是个有文化的人,被同乡一起入伍的文盲青年队员一致推荐为队长。1940年9月9日,这支游击队上升为主力部队,编入新四军老六团三营九连一排,许映泉任排长。从这一天起许映泉正式入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许映泉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出生入死,多次负伤,至今身上留有7处伤疤,脸额上残留的弹片尚未取出。荣获功勋奖章4枚。
新中国成立后,许映泉投身于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他的职务一次次地升迁,从团职、师职一直升到军职。职务越高,许映泉越是感到文化知识的不足,他始终没有忘记让普天下穷人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的希望。
1984年,许映泉从沈阳空军后勤部政委岗位上离休。离休后,最使他难忘的是1994年的故乡之行。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只见当年祖父捐献私田创建的池岸小学还是原先那几间平房,低矮破旧的教室四面漏风,课桌用绳子绑了又绑,椅子全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由于学生逐年增多,校舍不够使用,两个班级的孩子只能共用一间,轮流上课,而学前班则设在老百姓家中……
看着母校如此凄凉的景象,许映泉泪落不止,他心中的“希望”情怀愈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尽全力帮助母校造一座三层楼的教学楼!
夜深了,许映泉却久久不能入眠,一个想法促使他起身坐在桌前起草了一份倡议书,提议在池岸小学学习过的全体校友,为设立希望小学基金出力献策。次日,他将这份倡议书连同2000元钱,交到镇领导手中。
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四年过去了,他的这份倡议书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响应。就在许映泉为此焦急万分之时,从江苏宝应传来了一个消息:原新四军部队的部分战友集资13万元,连同省、县有关部门的拨款60多万元,在抗战时期新四军创办的苏中公学旧址修建了一所宝应县金湖希望小学。许映泉找到这份报纸便赶往如皋,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我请儿子替我贷款40万元,请镇领导帮助解决40万元,有了80万元,池岸小学的学生就可以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了。” 镇政府考虑到老人除了并不多的一点离休金外,并无其他收入,更不想让他背上数十万元的债务,经过多次讨论,没有同意许老的计划。接着,许老又提出卖祖产助学,但也未能如愿。这时,许映泉的信心却更加坚定:“愚公可以移山,难道许公就不能助学?”
倾毕生积蓄率全家资助
早在国家“希望工程”刚刚起动时,许映泉就先后同新疆、安徽金寨县、江苏盐城等地9名老区贫困失学儿童挂上了钩,共捐出1万多元助学。同时,他对家乡母校的事也一直挂在心上。想来想去,他从自家人身上打起了主意。
2000年正月初四,在许映泉二儿子、上海五角场解放军政治学院许悦联副教授家,一个特殊的家庭会议开始了。
许映泉第一个发言。他恳切吐露了自己捐资助学,为国育才的心愿,并公布了他的“希望”计划:全家捐资10万,为池岸小学设立希望基金。说完带头将自己毕生积蓄的4万元拿了出来。他的老伴、1944年入党的陈虹接着发言道:“爸爸妈妈都是幸存者,人老了,总有一天要和当年牺牲的战友重逢。比起长眠中华大地的先烈们,我们毕竟看到了革命的胜利,享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至今唯能告慰死难战友的,就是我们仍然心系后代……”妈妈的肺腑之言,似一团烈火,点燃了全家人捐资助学的热情。
家在农村的许映泉的7个姐妹经过讨论,一致推荐大姐许映贤表达共同的心声。她说:“父母的遗产和兄弟姐妹集资的5万多元,除已用于补贴无劳保姐妹的生活和资助孙辈读书外,如今还节余2万元整。这2万元应该用在设立希望基金这个刀刃上。” 许映泉的4个子女见父母和姑姑们慷慨解囊,十分激动。“爸、妈、姑姑们,你们的做法太令我们感动了。我们兄妹4人每人捐献1万元,我们的爱人每人捐助3000元。”大儿子许慷联的话还没有说完,许老的四个孙子孙女也争着发言:“你们凭什么把我们给拉下了?”结果3个大学生、1个高中生各从自己平时勤工俭学和压岁钱里拿出2000元,并当场交到许老手里。“爷爷,这是我的压岁钱,我也把它捐出来。”年仅5岁的许浩杰踮起脚尖,把一个小红包送到许映泉的手上。
看到懂事明理的子孙们的认真模样,许映泉脸上挂满舒心的笑容。
更令人感动的是,连许映泉90多高龄的姑母把家人准备为她买寿材的1000余元,也捐了出来。之后,许映泉又捐出了自己卖房子的5万元。经过进一步努力,许映泉一家四代23人共捐资20.1万元。
情满募捐路助学在延续
许映泉把饱含全家人深情的捐款交到池岸小学校长手中,但要建一座教学大楼,这20.1万元还远远不够用。于是,许映泉想到了那些与自己生死与共,在枪林弹雨里结下深厚情谊的战友们。从2002年夏天开始,许映泉踏上了“募捐之路”。他先后发信200多封,并自费跑遍了全国6个省(市)13座城市和许多农村,走访了275名老战友、老部下和养子。他的虔诚和执着令战友们感动,他们将10多万捐款寄往池岸小学。
许映泉心系“希望工程”的高尚情怀,受到省政府、如皋市、江安镇各级领导的尊重,都给予大力支持。2002年7月26日那天, 许映泉在南京拿到了省领导批下的25万元资金。这样加上筹集到的33万元,合计有58万多元可用于建造教学大楼。2002年12月初,他再次回到池岸小学时,高兴地得知,如皋市、江安镇两级政府又追拨了建校补贴经费,审批手续已完毕而即将招标,新教学楼就要动工了。整整8年的努力不寻常啊,许映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然而,又有谁能想象,就是这样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军职离休干部,至今穿的还是当年的旧军装。住室门窗上的油漆脱落,睡的是用了38年的木床。每天中午吃的是一碗青菜和一个毛豆炒肉,丝,晚上是稀饭就咸菜加馒头。家里没有空调,连一张普通人家都有的沙发也没有。在许映泉家里,最珍贵的就是墙上挂着的当年毛主席接见他和战友的四幅巨照。许映泉过着异常简朴的生活,捐资助学却出手大方,有些人感到不可思议,许映泉却很满足,他说:“仅在我指挥的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就有400多人,与他们相比,我有什么资格讲究享受?”
近来,许映泉为了池岸小学的20台电脑寝食难安。经过多方联系,青岛海尔公司决定以半价向他提供20台电脑。尽管如此,仍然需要6万元钱。于是,许映泉又踏上了“募捐助学之路”……
许老忧国忧民,致力于希望工程,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2001年7月1日,在如皋市江安镇池岸小学竖立了许映泉将军“捐资助学功德永存”碑。这块功德碑,不仅是新的人文景观,也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将激励更多的人学习许老的光辉榜样,为希望工程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