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期●特稿●
对抗日英雄形象口诛笔伐为哪桩
作者:张永
作为当年新四军一名老战士的我,看了小说《沙家浜》全文后,不禁义愤填膺。在抗美援朝期间,我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五团(“沙家浜”团)担任过宣教股长,有责任站出来,说说我的一得之见。
丑恶的胡言改变不了真实的历史
文艺作品小说也好,戏剧也好,人物、细节,在不违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允许作者对生活素材作必要的艺术加工,沪剧《芦荡火种》与后来的京剧《沙家浜》就是这样做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果。1964年6-7月间,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北京京剧团根据同名沪剧移植的京剧《芦荡火种》上演时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先后观看了演出,广受好评。著名戏剧家田汉观摩该剧后,高兴地赋诗:“艰难尝尽几奇男,暴雨飚风战斗酣。一夜芦中人去后,星星之火照江南。”剧中许多人物的原型,如郭建光等伤病员,就是当年坚持澄锡虞地区艰苦斗争的新四军英雄群体的写照。历史上这36人后来分散到了新四军各个部队,其中8人牺牲在各次战斗中。如张世万同志,分配来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任二大队长,1943年8月在余姚丈亭镇敌前侦察中牺牲了,开追悼会时,政治部领导布置我用毛笔写了几幅挽联,那悲壮肃穆的会场气氛,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分配去五十二团一营任副营长的叶成忠同志,在1944年1月攻打宝应大官庄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外,刘飞、黄烽等18人,在全国解放后已陆续病故。至今,还有夏光、吴志勤、钱卓云等老同志健在。这是历史真实。而小说《沙家浜》作者,怀着阴暗的心理篡改历史,向36个伤病员英雄群体的代表形象郭建光身上大泼污水。把郭写成了一个窝囊废,与“阿庆嫂”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小说作者还杜撰了隐蔽在芦苇荡中的十八个伤病员在日本鬼子偷袭时,死的死,被俘的被俘,只有郭建光逃了出来。郭建光居然像哈巴狗一样,苦求胡传魁去打炮楼救出被俘的伤病员,结果在打炮楼时,“新四军的伤病员就在昨天被鬼子宪兵队押送到无锡去了”。作者大笔一挥,就把当年依靠36个伤病员为骨干、后来发展壮大为“新江抗”与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的这段光荣抗战史给砍掉了,而让土匪司令胡传魁当上了抗日英雄。大概这就是作者的历史观吧。诚如鲁迅先生在杂文《大雪纷飞》中所说,“如果自造一点丑恶,来证明他的敌对的不行,那只是他从隐蔽之处挖出来的自己的丑恶”!
从小说《沙家浜》引发的思考
带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小说《沙家浜》得以发表流传,以及受到少数人的喝彩,并不是偶然的,是近年来文艺界一些浊流涌动的结果。
一些文艺工作者口口声声要“还个体精神自由”,“要突出人性化的关系”。谁敢批评,谁就是“有着样板戏情结的人”,仿佛谁就是漏网的“四人帮”余孽,是在“真正挫败中国人的感情”。他们摆出批判“高大全”“三突出”的权威架势,硬说“郭建光自比是” “泰山顶上一青松”,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假英雄”,就应加以唾弃。有的甚至提出:文艺要“摈弃政治”,“拒绝壮烈”(意指没有必要宣传爱国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告别革命”等等,妄图误导部分知识分子走脱离人民、甚至反人民的道路,同时,以此来毒害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的灵魂,真是触目惊心!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号召我们“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我们要坚决抵制小说《沙家浜》这类腐朽文化,为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振兴中华进行长期坚韧不拔的斗争,从而在祖国大地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作者为常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