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期●特稿●
作者为何有这样的爱憎?
作者:范执中
浙江省大型文学期刊《江南》,今年第一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沙家浜》,是个与现代京剧同名之作。故事发生在同一时期( 1939年冬到1941年)同一地点(阳澄湖的沙家浜一带),人物基本相同,只是刁德一换了镇上维持会长许三爷,增加了阿庆嫂的老公阿庆。然而,创作思想截然相反,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迥异。一个是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一个是篡改历史,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污蔑抗日英雄形象。
文学作品是以人物的形象、思想、言行来感动人、教育人的,即或是反面人物,也要让人在憎恶的同时,从反面记取教训。从沪剧《芦荡火种》到现代京剧《沙家浜》,是移植也是再创作。作者依据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准则,构成了沙家浜军民与敌伪顽斗争的故事,塑造了阿庆嫂、郭建光、沙奶奶等有崇高理想、有民族性格、有爱国情感的人物。
小说《沙家浜》也写人物,那是一些不思抗日大业,沉溺于“色情”的男女。阿庆嫂本是面对敌人,巧于斗智、敢于斗勇的巾帼英雄,而在小说中变成“一女三男”、“风流成性"的荡妇。胡传魁是她的姘头,郭建光是其情人,丈夫则是活乌龟,她与“镇上男人不干不净已不是头桩”。郭建光徒有新四军指导员之名,实为遇事束手无策的窝囊废。连阿庆嫂都说他在胡传魁面前,“居然也有一种摇头摆尾的哈巴狗样儿”。
写抗战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人物的“个性”、“性格”怎能背离历史?战斗在江南敌后的广大军民,他们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更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爱国者,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困苦,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鬼子,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类作品中,也有反面人物,那是揭露其反动性的一面,让人唾弃、憎恨、仇视。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正面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成为鼓舞人、教育人的典型,是作者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阿庆嫂智斗胡传魁、刁德一的形象,以郭建光为代表的十八棵青松顶天立地的形象,所以能在人们心中屹立不倒,原因就在这里,绝非有人所说,是“凡人学不到的”。而小说《沙家浜》里的人物,是作者反说历史的图解,是其否定新四军、歌颂反动“忠救军”的载体,作者的爱憎昭然若揭。
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时,出现小说《沙家浜》这样的作品,是一种极不和谐的噪音、杂音,必须拿起文艺批评的武器,加以消除。不然,必将搞乱人们的思想,动摇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