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期●专 稿●

将军遗爱深

——张爱萍与新四军纪念馆

作者:陈宗彪

  
  7月6日,当新华社播发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逝世的消息后,悲恸之情从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我们两个人,一个是张爱萍部下的新四军老兵,一个是从事新四军抗战史的研究人员,与张爱萍将军都有过交往,受到过他亲切热情的接见。因此在6日的早上,我们互通电话,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取出了在19年前与张爱萍的合影照片,沉痛哀悼这位曾与盐阜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张将军。
  (一)
  盐城以盐而立,以新四军而名,是全国著名的新四军纪念地之一。早在1978年,“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纪念馆筹备处”成立后,我们曾多次赴京走访张爱萍等新四军老领导老同志,征得了大量的关于反映新四军在盐阜区的文物史料。特别是当年曾在盐阜地区率部抗战、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的张爱萍,为我们提供了他在战争年代拍摄的300多张珍贵照片,成为我们盐城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照片是在战争的环境下拍摄保存下来的,所以极少有当时的文字记载,但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新四军文史宝库中的珍品。我们将这些照片带回盐城进行翻拍后,又全部寄给张爱萍,请求他根据照片的年代与内容,一张张地为我们注明时间、地点、人物等相关文字。说实话,我们将照片寄出后,是有顾虑的,说准确一点就是担心,那就是张爱萍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照片捐给了盐城,这已是一件不易之事,现要他将几十年前的300多张照片逐一添加说明,这对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将军来说,能有这个精力,能有这份记忆力吗?然而,时隔月余,张爱萍在其夫人李又兰的协助下,将300多张照片完整清楚地加以说明后,重又寄给我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张令我们欣喜若狂的《陈家港之战》。这是张爱萍抗战期间在我市响水县的陈家港战斗中拍摄的。
  1944年5月,盘踞在陈家港的日伪军大肆烧杀抢掠,残酷地蹂躏着陈家港人民。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新四军三师党委决定攻打陈家港。指挥这场战斗的就是张爱萍。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敌人已溃不成军。当敌碉堡被我击中浓烟翻滚时,张爱萍一边指挥部队追歼逃敌,一边用相机拍下这个真实的历史镜头。为庆贺陈家港解放,张爱萍即兴赋诗:
  乌云掩疏星,夜潮怒号鬼神惊。
  滨海林立敌碉堡,阴森。
  渴望亲人新四军。
  远程急行军,瓮中捉得鬼子兵。
  红旗飘扬陈家港,威凛。
  食盐千垛分人民。
  1982年2月,新四军纪念馆筹备处征集到一份重要的文献资料。那是40年前张爱萍在阜宁孙何庄召开的一次军事教育会议上,作的《认真改变我们的军事教育方法》的报告。这份报告计有13页,其中两页已残缺不全,其它页上的许多文字也因年代久远、霉变虫蛀而难以辨认。为此,我们也只好将其复印后寄给了张爱萍将军。不久,经过张爱萍亲自审定的文献资料寄了回来,他对残缺不全的部分作了全面填补,对20多处的错、漏字又作了改动或删除,就连每一个标点都进行了认真的标注。1983 年,这份文献,被我们编入《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一书之中。
  (二)
  张爱萍那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随着新四军回忆录的不断丰富凸现在人们面前。但张爱萍是如何抵达盐阜区的,他在盐阜又有哪些特殊的战斗经历,以及他何时离开盐阜前往淮北接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等史实,在20多年前,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谜。因此,我们总盼望能有一次机会与张爱萍同志长谈这些问题。
  1983年11月,我们为征集新四军资料前往武汉、重庆。途中,在四川省国防工办任职的建湖籍人王春才给我们打来电话,说张爱萍将军已到成都视察三线工作,建议我们争取与张爱萍见上一面。于是我们日夜兼程赶往成都,在王春才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得到了张爱萍同意接见我们的答复。
  11月21日下午,当我们赶至成都金牛坝宾馆时,身着灰色便服的国防部长张爱萍已等候在宾馆大厅。与我们一一握手后,他笑容可掬地和我们在阳光充足的弧形阳台上交谈起来。当阴署吾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张爱萍稍作思忖后说:我离开盐阜已四十年了。我第一次到盐城军部时,正碰上日本人的飞机轰炸盐城。当时盐城城西有座大桥,我和刘少奇同志就在这桥下面躲飞机。并告诉我们,他是1939年夏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和刘玉柱二人首先到津浦路东的灵璧、泗县等地了解敌情,后与韦国清、梁兴初、刘作孚等人转至淮海地区做统战工作。
  1941年冬,调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来到盐阜区,先后兼任过盐阜区地委书记、盐阜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4年9月离开盐阜,调任四师师长。在交谈中,张爱萍记忆犹新地讲到了他在阜宁孙何庄作过一次《认真改变我们的军事教育方法》的报告,阐述了这个报告当时对提高部队和盐阜区地方武装的军事素质所起的作用。在谈到盐阜地区的情况时,张爱萍对东沟、陈集、益林、八大家、东坎、响水等许多地方的地名位置,都记得一清二楚,这使我们感到十分惊讶。尤其是阴署吾向张爱萍汇报到省政府和盐城有关部门,已在响水灌河上兴建大桥,想请张爱萍为大桥书写“灌河大桥”的桥名时,张爱萍欣然同意,很快就为我们转来了“灌河大桥”四个酣畅淋漓的行草字。这一桥名,一直沿用到今天。访谈过程中,张爱萍兴奋地站起来对屋内的李又兰说:“你也是新四军,你对盐城的情况也很熟,一起来谈嘛!”曾在盐城新四军军部当过速记员和机要秘书的李又兰,一边向我们走来,一边风趣地说:“我在盐城生活过一段时间。 那时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到兴化心就花,到了盐城不想家。盐城是个好地方。”李又兰短短的几句话,引发出我们在场人员的欢快笑声,缩短了我们与这位新四军老战士、时任张爱萍办公室主任之间的距离。
  在说到盐城准备搞些新四军纪念设施时,张爱萍颇有见解地说:你们应该在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的地方搞个纪念亭或纪念碑,在盐城市区也可搞个纪念性标志,但要与会师的碑亭有所区别。在谈到新四军纪念馆的问题时,张爱萍高兴地说:纪念馆是反映新四军斗争史的,你们不好单搞三师的,要搞全军的,搞七个师的,还要把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的也放进去。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新四军纪念馆,其展览内容与所配套的纪念设施等,基本体现了张爱萍的设想与意见。
  两个小时过去了,张爱萍夫妇仍和我们谈笑风生,显得十分高兴。谈话结束时,张爱萍夫妇热情地把我们拉到他们的身边合影留念。当我们请二位老人有机会回盐阜老区看看时,张爱萍笑道:“盐城不错,我争取去,争取去。”然而,时过二十年,我们的张将军终因健康原因而未能到盐阜老区走一趟……
  张爱萍将军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盐城的财富实在是太多了:抗战时期他在盐阜地区留下了抗击日伪的赫赫战果;和平建设年代,盐城民航的开通饱含着张将军的关爱;新四军纪念馆丰厚的文物史料浸透着将军的心血。大洋村的“农民乐园”、市区的“黄海影剧院”、象征着盐城城市标志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等数十处盐城的文化、教育、文物遗址都留下将军的墨迹。张爱萍将军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