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期●征战纪事●

“打坝”斗敌伪

作者:夏金明

 
  高邮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地势低洼,河沟交错,出门见水,离庄靠船,水路四通八达。
  1941年下半年新四军开辟高邮抗日根据地后,日伪军经常开着汽艇,长驱直入,“剿”我部队,烧我村庄,残杀百姓,掠夺民财。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部队和民运工作队经常被动挨打,人民深受其害。
  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坚持反“清剿”斗争?我抗日军民曾试图用水雷炸敌汽艇,但河面宽阔,效果不理想。高邮四区有的地方将水草撒在河里,但仅能延缓而不能阻止敌艇前进。
  二区群众从1941年10月起,在部队武装掩护下,先后在靠近高邮城的黄家渡、十里尖及阁子口等主要河道上打了土坝,取得了明显效果。后来,新四军十八旅作战参谋成勤从老百姓在防汛排涝期间用打坝的方法阻挡外河洪水内溢的实践中得到启示,他建议采用打坝的方法,阻挡敌人汽艇。高邮县委、县政府吸取二区的经验和成勤的建议,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打坝和破路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地形运动。
  在水网地区打坝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当时全县境内宽十丈以上的大河就有13条,中、小河道有数百条,河床较深,取土困难。
  为了掀起群众性的打坝高潮,各区、乡都分别召开行政扩大会、士绅代表会和群众大会,讲述打坝的作用,号召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抗日保家卫国。
  据统计,从1941年冬到1943年10月,全县投人打坝的群众达261300多人,打坝315道。
  打坝设防,直接阻碍了敌人的水上交通,打击了敌人对水网地区的“扫荡”、抢粮和伪化的企图。因此,日伪军经常组织兵力,开着汽船,袭击我打坝群众,破坏坝头,打坝与反打坝的斗争十分尖锐。
  为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保护打坝群众的安全,在边缘区、接敌区和主要交通河道打坝时,我高邮团都派出部队和地方民兵密切配合,站岗放哨,武装保卫打坝。1943年夏,各区在中心区内的大小河道上,在通往敌占区的交通河里都打起了交通坝、封锁坝。
  打坝以后,敌人常常组织武装开着汽艇来炸坝、毁坝,“扫荡”我根据地。此时,我抗日军民响亮地提出:“保坝就是保村、保家!”
  “坝头保得牢,敌人钻不进!”“保住坝头,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1943年5月,兴化伪军100多人开着两艘汽艇到我四区蒋戴庄毁坝。我区游击连和基干民兵在区长束帛、游击连副连长夏小福率领下,兵分三路包抄袭击敌人,打得敌人丢下两箱子弹,开着汽艇仓皇逃窜。许多乡的民兵和群众还组织了保坝小组,敌人白天炸坝,晚上我们即组织群众重新打坝,敌人一提到坝头,就感到头痛。
  高邮军民的打坝斗争,经历了一个由试点到全面发动,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起初坝头打得矮而狭,敌人一炸就毁;在河里都打上土坝,影响流水和行船交通。如何使坝头既能阻挡敌人,又能利于我方交通和生产?我党政军干部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打坝。
  1、封锁坝(硬坝):即在敌汽艇经常出没和通往敌占区的主要交通河及通荡大河里,用碎砖瓦,杂以树枝、泥土,打成五六丈宽的大坝,切断交通,使敌人难以炸毁。据统计,全县1943年共打封锁坝147道。
  2、交通坝:这种坝一般打在中、小河道里,宽只有几尺至丈余。每道坝成凹型,或在边上开个月牙形的口子,便于流水或小船通行。
  3、暗坝:此坝打在水下,坝顶离水面一二尺,表面上看,河道畅通,小船亦能通行无阻,而敌汽艇遇上就搁浅,来去不得。
  4、软坝(树坝):将许多大树倒放在河里,缠上铁丝,杂以稻草,有的覆上泥土,专挡敌人汽艇。这种软坝拖不动炸不掉,敌人无计可施。
  5、穿荡大路(长坝):1943年6月13日,县委、县政府发动数万群众,在七沟八汊、芦苇茂密、杂草丛生的大草荡里,穿荡筑路,仅十几天时间,就筑起了南从侍官庄北到董家潭长达15华里、东从蒋戴庄西到北官垛长约10华里的两条穿荡大路,把荡区的主要村庄连成一线。我军行动自如,而敌人却不敢贸然深入。
  1943年7月,敌人集中三垛、临泽、界首等据点日伪军,南北合击,分两路向我高邮县委、县政府和高邮团部驻地邓家庄、耿庭庄、高家庄一线“扫荡”。当时,我高邮团大部分兵力分散在各区活动,团部只有两个连。而且,部队疗养所驻在高家庄,伤病员行动缓慢。我党政军机关利用各种坝头阻挡敌人汽艇,争取时间组织撤退。当我部队撤至高家庄时,高邮团七连一排指战员利用有利地形英勇阻击。待伤病员安全撤进白马荡后才撤出战斗,跳出了敌人合击圈。
  1944年农历正月初二,兴化三子庙伪军100多人,乘坐一艘汽艇和十几条木船,企图到三郎庙抢劫。船到周耿舍,被我大封锁坝阻挡。敌人从上午开始破坝,一直到下午3点多钟,封锁坝都没能毁掉。这时我高邮团一个连闻讯从七区的王帮、季家庄赶来,击溃敌人,保护了群众利益。同年6月初,日军60多人、伪军100多人,凌晨从三垛出发,企图偷袭我四区前进乡。由于沿途有几道封锁坝,汽艇无法开进,敌人只得划着木船奔袭。快近腰带程村,天还未亮,遇我大坝阻拦,敌人只得拉船过坝。这时被我站岗的民兵发觉,立即鸣锣报警。我区游击连利用交通坝,迅速展开兵力,一排从南边截断敌人的归路,二排、三排分别从西、北面袭击敌人。敌人弃船向西南藏铁庄逃窜。我游击连穷追猛打,俘敌10余名,粉碎了敌人偷袭的阴谋。
  群众性的“打坝”改造地形运动,为水网地区抗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高邮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附记:八十年代初,我走访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工作的顾敏同志(他原名姚旭,1943年任新四军高邮团参谋)。他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的斗争,在冀中,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而当时的高邮,地处水网地带,那里的抗日军民则采用了打坝、改造地形,取得了抗日斗争的主动权,这段历史应该载入军事斗争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