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期●青少年绿洲●

陈老师的“最后一课”

作者:上海交大附中二○○五届九班 朱菁

   
  ……
  我们将会永远记住这一天-2003年6月17日:我们高中的最后一节哲学课,也是执教38年的陈德良老师为我们上的最后一节课。
  就像平时一样,陈老师早早来到教室,仍旧是朴素的装束、奕奕的神采,不过,声音有些异样:“下学期,我……不再任课……
  先前,我们并未获知此事,于是迫切地想要知道其中的缘由。
  “我校明年将迎来建校50周年,学校将举办一系列的庆典活动,这就需要有一个人先去策划。更直接的原因是,我校花了近50万元装修一新的校史陈列室,已过去半年时间,仍然是一间间空房。50年积存下来的历史资料,需要有一个人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去翻阅、去筛选,把最能代表学校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展示出来,还要去向历届校友包括离退休的教师征集有关的史料。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陈老师从交中的学生成长为交中的老师,与母校结缘已有44年;况且身为学校主要领导之一,对学校的历史再熟悉不过了。
  然而,陈老师长时间担任着已三个班级的政治课教学任务,怎么分得开身?
  我们明白了,也理解了。既然如此,就让这节课成为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陈老师将我们整整一年来所学的知识作了概括,用一条线串起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常识,并结合期终考试的复习,突出了重点、要点。
  “在最后这节课上,我再要向几位同学提问……”
  9位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相继被点名,分别回答了9个方面的问题。
  此时,我真的很佩服并感激眼前的这位政治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副课老师往往对同学的了解较少,甚至连学生名字都不知道几个。而陈老师此次特意点了这些名字,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让人家由浅入深地作答。
  这节课是高效率的:一个庞大的哲学系统,在陈老师言简意赅的话语之下,已于我们脑中初步成型。而在这个框架之下,各种内容的再进一步充实,则要靠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实践中去完善。毕竟,哲学支撑着我们的精神;学习哲学也并非只为应付几次考试。
  陈老师的复习题已近收尾,此时,他对同学们作了简短的寄语:“我希望大家珍惜年华,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我感谢9班同学一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
  回想一同走过的这一年一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陈老师给予我们宝贵的意见,并提供许多帮助;我班不久前刚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也带给陈老师不少快乐与安慰;当然,我班存在的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也让他操碎心。
  我们在师生中开展评选“最可爱的人”活动,陈老师成了我班第4期的“最可爱的人”,理由:“和蔼可亲十分友善,工作认真负责;他对我们的关心、期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与我们没有代沟,是我们的大朋友,是9班的一分子。
  下课铃声响了,陈老师的千言万话化作意味深长的、对我们学生的一个深深的鞠躬。教室内响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充满了感激之情;同学们也用掌声依依惜别这位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