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女英雄胡曾钰,1921年4月5日出生在无锡堰桥胡家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那年,积劳成疾的父亲因无钱医治含恨离世,母亲带着她和2个年幼的哥哥,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活艰难度日。懂事的胡曾钰白天上学,晚上帮母亲织渔网、纳鞋底挣钱补贴家用,用她稚嫩的双手为母亲分担着家庭的重担。就这样,全家靠节衣缩食和两个哥哥打工,资助她勉强读完了初中的课程。
1937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日军飞机经常到堰桥一带狂轰滥炸,胡曾钰家仅有的两间房屋也被炸毁,全家一路流落到八士桥的姨母家。1938年,17岁的胡曾钰先后在方村小学和梅村小学当起了教员。她目睹了国土遭蹂躏,生灵被涂炭,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到八士桥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胡曾钰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她办墙报、刷标语、印发宣传品,在学校里教唱《新四军军歌》 《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9月,“江抗”奉命撤回路西,胡曾钰借口外出求学,瞒着母亲参加了“江抗”宣传队,随军来到常熟的阳澄湖畔。为了适应游击斗争需要,她和“江抗”宣传队的同志经常打扮成老百姓,深入群众中做民运工作。她和战友们一道吃芦苇根、睡芦苇荡,同敌人周旋,扛土枪参战,经受了严峻的斗争考验,一步步走向成熟,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9月,由“江抗”改编的新四军6师18旅奉命转移到苏北地区,开辟江(都)高(邮)宝(应)抗日根据地。11月,胡曾钰随18旅52团转战高邮,被分配到二区办事处负责民运工作。第二年7月,二区划分为二、三两个区域,胡曾钰担任三区区委宣教科科长,负责在长林沟两岸的郭家庄、孙家垛、韩家庄、项薛舍、刘家垛一带开展工作。当时高邮各区都有地方势力“联庄会”,其中三区的“联庄会”势力颇为强大,有步枪400余支,人员上千人。有一次,“联庄会”头子牛正伦等人在四异乡召开三区各“联庄会”会议,企图联合起来对付新四军。胡曾钰得到消息后,与三区区委组织科长陈志农立即赶到开会地点,阐明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出国难当头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抗日。他们经过面对面的说理斗争,粉碎了“联庄会”中顽固分子破坏抗日的阴谋;之后,又逐步争取、改造了“联庄会”中有影响的人物,使三区“联庄会”逐渐转化为抗日民族武装。
胡曾钰经常起早摸黑走村串户,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当地的贫雇农常遭受日伪军的烧杀抢掠,又受地主的残酷剥削,生活极端贫困。胡曾钰按照党的政策,动员地主、士绅让租让息,使她管辖的几个村庄的农民生活都得到了改善,群众性的抗日活动也随之积极地开展了起来。胡曾钰在三区工作仅一年的时间,就同当地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群众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她,老年人把她当自己的女儿,妇女们把她当亲姐妹,孩童们尊她为老师。
1942年9月,敌人集中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块“清剿”。11月初,兴化、高邮、樊川、三垛等据点的日伪军水陆并进,分五路对樊北地区进行“清剿”。8日早晨7点左右,宿营在吴陈舍的三区机关及游击连五六十人发现东北方向有敌人汽艇,遂向项薛舍转移。上午10点左右,到达项薛舍还未安顿下来,南路“清剿”的敌军又包抄了上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胡曾钰主动请战,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掩护区机关转移。胡曾钰最后撤退到庄子东野麦田时,腿部中弹倒地。凶残的敌人猛扑上来,对她连刺数刀。她顿时倒在了血泊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事后,当地群众和胡曾钰的战友眼含热泪将她的遗体安葬于野庙义冢地。
解放后,为了纪念抗日英烈胡曾钰,当地人民政府将她牺牲和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曾钰乡”、“曾钰村”、“曾钰河大桥”、“曾钰小学”、“曾钰路”等。江苏省民政厅、高邮市民政局、汉留乡民政部门及许多知名企业和爱心人士出钱出力,修建了胡曾钰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以此来纪念这位巾帼英雄,用烈士的精神教育激励后人。